交通部提出「台北與東部地區間運輸系統發展政策評估說明書」,簡單來說便是蘇花高速公路的政策環評,總結提出數項方案送至環保署進行環境評估,除了蘇花高還有可能的替代方案,基本上行政院將依交通部與環保署的政策環評決定是否興建蘇花高的決策,然而在執意開發者的「關注」下,行政院長蘇貞昌儘管口中尊重環保署環境差異分析以及影響評估的專業,卻不忘宣示:「蘇花高興建案現已不是要不要建的問題,而是何時興建的問題」,決策者心中的選擇似乎早已底定,各界的辯論與評估分析,聽取民意與專業的共識,難道只是我們所謂「民主政治」的包裝紙?
國民黨在擴大內需、扶植產業的前提下,提出交通公共建設開發作為經濟發展的必備良藥,1990年「環島高速公路網」計畫因應而生,據此提出北宜高、蘇花高成為東部經濟產業發展的代名詞,兩條高速公路穿越在生態敏感、斷層複雜的東台灣,除了自然環境與優美風光的犧牲外,國家財政也將無止境的支出在建設與修復上,像是中橫、南橫、各聯外道路以及近日開通的北宜高,都給了我們不少的教訓。總長86.5公里、包括11座隧道、29座橋墩的蘇花高預計耗資962 億,平均一公里要10億元,加上國家每年大約要花費5%的國家準備金在修復災後道路上,一條危機重重的蘇花高又將花掉多少錢?十餘年後,民進黨執政繼承同樣的邏輯,不是沒看到環境與國家支出的重大危機,那就是水泥、砂石業的利益在執政者心中的權重遠勝於前者,換湯不換藥依舊提出「第三波高速公路」,甚至是「新十大建設」,照樣揮舞著經濟發展之旗,將毒藥再說成良方以「貫徹」開發政策。
蘇花高也是民意阿!執政者會如此說,台灣的水泥業者、砂石業者,觀光財團期望從蘇花高撈到的油水,當然是利潤出發的「民意」,花蓮的居民多為中低經濟收入者,抱著高速公路等於經濟發展的夢想,也傾向支持想像中的便利與繁榮,然而真正的民意並非高速公路,而是經濟的發展,生存的要求,對於蘇花高不切實際的想像,是來自於執政者給的單一選擇,而忽視其他更多元的政策選擇,包括花蓮農業、生態觀光、社區地方產業的輔助發展,就此提升就業率,要求更環保、更安全的鐵路運輸系統儘速改善、強化、公共化,發展自然與人文並重的生活圈計畫,以促成更健全的醫療、生活環境。也許這些「多元」的想像會被批評緩不濟急,何不看看北宜高通車的宜蘭經驗?通車至今的宜蘭,人口仍以每月平均一百人左右的速率流失,外地人到宜蘭買地、購屋主要是為了投資、度假,不動產價格上揚卻是圖利了少數的財團與地主,觀光客多屬路過、當天來回,加上在地人消費外移,地方經濟不見成長反倒損失,最後宜蘭美麗風光與人情味的「優勢」也隨之消失。
民意要什麼?一條通過重重斷層、多處史前遺跡,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國有林地、山坡地、原住民保留地的蘇花高?一條將花蓮未來送給唯利是圖財團的蘇花高?一條對花蓮在地人生存發展毫無保障的蘇花高,一條將耗費更多珍貴資源的蘇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