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不滿不該只是嘴上的牢騷

2005/07/03

  「王育誠事件」發生後的某日,和一位當記者的學妹在MSN上閒聊,她抱怨才剛入行,就在東森「社會追緝令」「演」不少新聞,她打趣的說,離開時,還曾在心裡祈禱王育誠能早日得到報應。除了在「社會追緝令」幹了不少違背己良知的事外,這些年的媒體工作也讓這位記者學妹受到許多不合理的對待,她對現在媒體環境抱怨連連,言談之中充滿無奈。有趣的是,正當我準備離線時,MSN的對話視窗突然出現一行字:學長,你們學者要多幫我們記者講講話啦!

  聽到這樣的話讓人哭笑不得,自已的權益自己不爭取,還要一個「外人」來衝鋒陷陣?其實,對新聞工作充滿無奈的並不是只有基層工作者,許多媒體高層也有滿腹苦水。

  不久前,年代新聞部經理陳秀鳳在中國時報投書回應彭芸教授在中時「名家專欄」中,批判電視記者「抄」新聞,而不「跑」新聞的陋習,面對這樣的批評,陳經理表示「認同、自省與期許」外,對於媒體環境卻也感到無奈與無力,陳經理在文中指出:「現在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環境的惡劣,競爭的惡質,收視率的為虎作倀,基本上人才早已劣幣逐良幣,記者每天就像新聞製造機器,連『趕』新聞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思考』。」

  陳經理相當清楚,台灣惡劣的媒體環境是造成新聞亂象的主因,同時也是扭曲媒體工作人格與專業的殺手,不過,面對這樣的狀況,陳經理似乎只能無耐的抱怨:「沒有人願意一直待在一個自甘墮落的產業中」、「電視新聞被罵這麼久了,依然故我,且變本加厲,愈八卦,愈辛辣收視愈好,你還能怎麼辦?這個時候,不在這一行的你,或許還能嘆一口氣,關掉電視,走出戶外,而我們呢?」

  顯然的,不論是陳經理或那位記者學妹對自己的工作環境都有不少的怨言與無奈,不但清楚問題所在,甚至對惡質的媒體環境也十分不滿,但可惜的是,這樣的不滿與憤怒卻只是嘴上的牢騷,倘若只是請求外界的諒解與求援,卻不願自己採取行動,那麼不但問題依舊,媒體工作者也將不斷落入無聊與無奈的輪迴中。

  當然,要線上的記者單打獨鬥面對老闆其實並不容易,但如果這種不滿已經是基層與高層媒體工作者的共識,何不試著手拉著手兒向老闆嗆聲,大聲拒絕老闆無理且扭曲的要求,或者,至少當外頭的社會團體為媒改而努力的同時,偶爾作個內應一同起義,也許惡劣的環境從此就有意想不到的改變。

本文同時刊載於作者Blog:Benla's Blog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