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製造業3K產業特定製程開放引進外籍勞工」事宜,為恐影響本國勞工就業機會,本會原則上反對開放,並就本次會議之討論提出如下之意見:
1. 此次所提出之19項產業之所謂「特定製程」,在台灣應不乏有工作經驗之勞動者,其與目前在勞動統計月報上有關6行業15種職業、68種行業、73種行業、陶瓷等6行業、3K行業專案、7行業專案、傳統製造業、非傳統製造業等之開放項目,是否有重疊之處,請職訓局詳列各統計項目之各細項資料以作比對。因為就建議之開放C類中,就有陶瓷建材製造業一項,其與現已開放之「陶瓷等六行業」是否有重覆開放之嫌?為釋眾疑,故請提供資料比對。
2. 就各產業之缺工而言,由工業局所提供之資料來看,乃係工業局以四種方式推估而來,既是統計推估,其精確度為何?難免引人疑慮。工業局下轄各工業區之管理中心,要有各行業廠商之實缺工之數據資料,應是不難,何以仍用「產業關聯指標」作為缺工之推估?而不是要各工業區管理中心作實際的缺工調查?再以實際缺工的資料與各地就業服務站配合,進行實際而有效之就業推介與媒合,反而在高雄捷運外勞風波尚未平息之前再提出引進外勞,使人有讓台灣的就業問題更雪上加霜之虞?實在令人不解!
3. 在統計上,缺工率一直是作為引進外勞的藉口,而失業率與缺工率這兩個在統計上相對立的數據長期的並存,若將其理解為摩擦性失業(這純粹是個人的推理,大多數的論者都把當前的失業理解為結構性的失業,但若以關廠歇業的失業人數作為結構性失業人口的數據,則邏輯上,透過對關廠歇業之事業單位之屬性作統計上分類與追踨,配合現有缺工廠商之資料,應該可以有效的協助失業者找到合適的工作,尤其在勞退新制上路之後,已經沒有舊制退休金的就業障了)或視為勞動市場的供需失調的數值,則此一數值正是政府就業服務政據擬定政策之數據目標非常好參考數值,但常期以來,我們沒有看到政府有如此想法與提法。而就此兩組數據的長期比較可以發現,在2000年是兩組數據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當年的失業率2.99%、缺工率3.33%,在此之前,缺工率一直大於失業率,但自2001年開始,失業率開始大於缺工率。再此種情形下,若再以缺工率作為引進外勞的理由,除了突顯政府在就業服務政策上無能之外,再沒有其他可以令人接受的理由了。
4. 請工業局對其所提「特定製程」缺工之勞動條件(工資)也能一併作個調查(含新進人員之起薪與工作十年以上之員工薪資),讓各方了解這些勞工之勞動條件的一般狀況,勞委會再以其所作之各行職業之平均薪資作個比對,再來談此議題,或許比較有可能製造一些共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