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失業與社會需求公有化

2007/06/15

  又到了六月,這各大學畢業、畢業生開始踏入社會找工作日子。讓我們談談社會新鮮人就業的現實問題。

  近幾年來,畢業生踏入社會就面臨一個極殘酷的現實︰據勞委會統計,去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是25700元,比八年前還少了762元,這還沒計算物價上漲因素!

  薪資水平降低,反映了勞動力與工作機會呈現了供過於求狀況。這是近十年來台灣高等教育大幅擴充,但另一方面經濟衰退、投資緊縮、正常職位裁撤、派遣勞動盛行等結構性結果。

  據統計,過去六年間大專以上程度人口增加179萬人,而整個就業機會才增加73萬人,可見高學歷人力供過於求問題之嚴重。 因而使去年年高學歷失業人口較2000年增加一倍。 據最新統計,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高達21%!這就帶來工資不斷下降的趨勢。 據統計,去年大專程度工作者平均每月收入,較六年前減少4.8%,而其中大學及研究院程度者收入更減10.8%。

  高學歷、高失業率、低工資趨勢 ─ 這些都是長期、結構性的結果,絕非短期治標政策能夠扭轉。但即使要做到長期治本,例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則取決於兩大因素,即台灣在資本主義全球體制內的結構角色與資本密集下的勞動力需求比例問題。

  顯然,這兩個客觀因素並非台灣主觀願望就能解決的。首先,台灣若要升級到品牌行銷大廠、或掌握設計研發等壟斷利潤,就意味著台灣能在全球商品生產網絡裡擊敗先進國壟斷企業集團,在這極少數的核心層裡卡位成功。這談何容易。

  其次,即使經濟轉型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失業率就會相應降低。所有先進國的實況是︰越是資本密集不斷增加趨勢下,就越會高比例的裁減員工,尤其是在全球化生產佈局的邏輯下。二十年前在科技業每投資一百萬美金平均可創造十個工作機會,如今在實質相同的資本下,則僅能提供四點五個工作機會。生產力增加,就是機器取代勞工、少數專精的勞動取代一般勞動的趨勢。

  以此來看,高學歷的偏高失業率恐怕是難以阻擋趨勢。那麼,我們的政府目前能做些什麼實質的事情來因應這嚴酷的現實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政府應積極介入社會基本需求公共化、公有化。即針對一般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需求,如生態、醫療、教育、大眾運輸、通信等,政府應以社會資源(配合新稅制)來經營,以提供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低廉花費。若能如此,則失業者能在長期失業、低或無收入的現實下也能維持起碼的生活。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