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商標背後 ─ 從Nike談起(二)血汗工廠

2004/08/12
敬仁勞工中心主任

【當代商品拜物教】

  這年頭,很多事情是倒著來的。比如說,明明勞動才是商品的起點,可現在我寫關於一雙球鞋的故事,卻得先從消費面入手才似乎比較貼近一般人的經驗。觀諸市面眾多關於財經企管的書籍,消費先行的說法卻非常氾濫充斥。拿所謂「薄利時代」很流行的「微笑曲線」為例,據說曲線中間下沉的地方代表的正是利潤最低的製造部門,而兩端上揚的行情則分別為研發及銷售部門,那才是真正賺頭所在。

  這種現象其實其來有自,在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開始搞加工出口之時,跟我們一樣以外銷導向為宗的國家並不多,當時光是亞洲四小龍就足以撐起世界工廠的大旗,替西方工業國中的民眾打理一切日常生活用品。那時真的是願做牛不怕沒犁好拖,台商拿著一卡007手提箱就可以到處接單做生意,因為競爭者實在沒那麼多,貨再怎麼作、怎麼多都可以銷得出去。

  但時至今日,全球的加工出口區數目不知凡幾,在外銷導向的國家行列裡,數目從個位數跳至百位數,加入流水生產線的勞工總數成長了也有百倍以上。在生產線產能超過市場需求的狀況下,商品只好降價求售,成為所謂的買方市場。在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與銷售,化為市場實際狀況不過就是品牌與通路:財大氣粗的品牌透過人氣明星吸引買氣、透過智慧財產權及商標權壟斷了商品得以銷售出去的符碼;威名百貨(Wal-Mart)等大通路商控制了主要的銷售地點,掌握了商品符碼能夠經由市場交易實現為利潤的管道。兩頭一擠壓,因為勞動力供應過剩,到處搶著要接單的製造部門,便成為價值生產鏈中最沒有討價籌碼的一環,任何製造出來的商品似乎都要品牌與通路的加持,才得以升天化為利潤。

  既然大品牌商有許多選擇,他們自然會挑對他們最有利的生產地點,比如說,一家成衣業下單公司可能在台灣採購拉鍊、在大陸採購鈕扣、在越南採購布類,然後再送到柬埔寨製成運動夾克外銷到美國。生產的零細、彈性化無非是顧及成本、配額及運輸關稅等的考量,然而其中最常被擠壓的,就是工人的工資,根據國際性勞工議題NGO的計算,一件零售價100美元的T恤,品牌公司及零售商平均可分得其中75%(如果再加上貿易公司就將近八成),而工人的工資呢,只不過佔其中的1.75%。再加上市場競爭加劇,商品講究少量多樣、流通週期短,代工廠出貨交期縮短的情形下,勞工亦被迫得超時加班趕工,這就是「樂施會」(Oxfam)等國際性濟貧團體口中所稱成衣採購模式對工人權益的影響。

  下單公司對原物料及零配件的採購地選擇,雖然有產品品質的考量,但像成衣、運動鞋及玩具業是勞力絕對密集產業,所需技術不高,所以品牌的選擇通常也是工資最低廉、工時最長以及勞工法令的執行最有缺陷的國家,以致發生許許多多違反勞動人權的悲劇。而這些生產廉價勞力商品的工廠,我們就常稱它們是「血汗工廠」(sweatshop)。

【第三世界與血汗工廠】

  隨著冷戰局勢的瓦解與「全球化」的出現,「依賴理論」、「第三世界」這些語彙差不多快被主流學界甚至是運動圈拋棄的一乾二淨了,當然就其古典意義來說,這些概念是有修正的必要性,但從根本上來談,當初引發這些理論出現的現象仍然存在,至少我個人是無法接受把精華連同糟粕一起倒掉的做法。

  就拿第三世界來說,它從來不是一個地理上國別的區分,換句話說,並非低度發展的國家才是第三世界,其實資本主義中心國內部亦存在著第三世界。我覺得紐約市中心的華埠就是一個典型的第三世界,打它一開始就是華人中下階層移民辛苦討生活的所在,歷史上想必也是血汗工廠最早出現的地方之一,曾有無數不識字的文盲勞工擠在狹窄黑暗的生產車間不斷車著成衣,時至今日,美國紡織成衣業工會UNITE位於華埠的23-25分會規模雖已大幅縮小,卻仍然是UNITE最大的分會,你可知當地勞工受剝削之深刻。洛杉磯的情況恐怕不遑多讓,除了原來的華人及韓國人之外,現在越來越多的是拉丁裔的新移民,在某些地方,西班牙語比英語更通行。

  最近那一部電影「美麗壞東西」(Dirty Pretty Things)給了我們一個發生在西歐的好案例,非法居留的新移民只能靠賣器官或到處打零工過日,一面得躲警察、一面還得面對無良老闆的性騷擾。正式工作無門的情形下,你得同時打好幾個零工才能過活,幾年前美國有個學者突發奇想,她隱藏自己的出身去體驗打零工族的生活,結果工作及生活的壓力差點讓她崩潰,她的經驗就寫在後來出版的著作Nickel and Dimed中。

  美國現在的法定最低工資是每小時5.15美元,如果以歌詞中值100美元的喬丹鞋來計算(現在聽說最新的喬丹鞋市價已接近200美元),就是得工作將近20小時才能買一雙喬丹鞋,問題是,美國黑人社區中的居民,平均得多久才能有20個小時符合最低工資的工作好做呢?一個星期、一個月,還是……

  容易找的到工作的地方,也不表示生活比較快活。在中國大陸東莞的一家外資鞋廠,高達五萬名工人的工廠中男女比例是1:15,工廠通常只招18至25歲的女工,使得許多女工被迫得做原本應是男工做的搬貨等體力工。東莞市的最低工資是每小時33美分,但該廠工人的薪資扣掉伙食醫療費等之後實得約24至30美分,一個成型小組95名工人平均每月要生產5萬5千雙球鞋(旺季甚至達8萬雙),這些鞋在美國市場至少可賣275萬美元,但這一小組一個月總所得不過 6240美元。經過計算之後,每一雙在中國製造的Nike球鞋,其中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不到1美元,喬丹鞋系列亦不超過1.5美元。

  根據中國勞動法,每週正常工時40小時、每月加班不可超過36小時,但該廠一般工人的每天工時超過10小時、月工時可能達256小時,換句話說,加班工時往往超過60小時。勞動強度越來越大,以前成型小組晚上九點之前必須生產2400雙鞋子,後來八點半之前就必須完成。就在調查者進入工廠訪問那一天,有一個女工因受不了工作壓力而從工廠樓上跳了下來。

  這家工廠不是別人,正是台灣寶成集團經由香港裕元公司在東莞建立的裕元城,根據調查,寶成集團光在大陸就雇用了16萬名工人。

本節延伸閱讀:

1. 香港樂施會「貿易要公平」網頁:http://www.maketradefair.org.hk/trad/news1_1.html

2. 美麗壞東西,VCD/DVD,全省各大租售店都可以找的到。

3. 美國底層生存方式揭秘,巴巴拉‧艾赫倫里奇(Barbara Ehrenreich)著,襲艷春、襲艷濱、王大強譯,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02。譯自Nickel and Dimed : 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 N.Y.: Henry Holt, 2002。

4. 東莞裕元鞋廠工人勞動條件調查報告http://www.zhongguogongren.org/,「中國勞工觀察」中文網頁研究報告。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