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4
【聯合晚報╱記者鍾延威/特稿】 2011.05.04 03:10 pm
去年2月發生的台塑仁武廠汙染事件,環保署在事隔一年多後,終於決定裁罰8000萬元。8000萬對台塑來說是箋箋小數,環保署很體貼地幫台塑把設備折舊率都算了進去,台塑未必感激;但從這個事件,我們看到嫌惡性設施,碰上友善的公署,結果就是倒楣的土地及人民。仁武廠汙染事件社會矚目,政府如何處理有標竿作用,今天的結果,令人扼腕。
仁武廠汙染事件之令社會震驚,是環保署於99年入廠檢查後,竟發現該廠早在92年就開始有汙染行為了,但台塑根本不積極改善也不防範。環保署長沈世宏當時才會撂下狠話:「台塑早該做污染防制,卻沒有做好,造成重大污染,環保署會好好精算這筆帳,連本帶利,向台塑求償。」
沈署長的大義凜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接下來的發展卻很戲劇化,例如仁武廠內外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檢測,證實廠外有多處二氯乙浣(致癌物質)超過現行管制標準,但「無法釐清是和仁武廠有關」;又例如仁武廠附近農田水稻枯黃,研究人員也認為「與台塑仁武廠無關」。總之,從汙染只限廠內,沒有廠外汙染,到工廠不必停工,再到今天的輕罰8000萬,社會公義與土地正義在一再退讓的一年中點滴流失。
【2011/05/04 聯合晚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