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轟炸,再做生意── 在伊拉克進行中的計劃是搶劫而非重建 Bomb before you buy: What is being planned in Iraq is not reconstruction but robbery

2003/04/17

Wobblies譯

  作者:娜歐米˙克蘭(Naomi Klein)

作者為加拿大人,著有「無品牌(No Logo)」、「圍籬與窗戶(Fences and Windows)」等書,前者被譽為「反跨國企業運動中的資本論」,是反全球化運動的重要作家。

  譯自2003年四月十四日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四月六日,美國國防部次長保羅˙伍佛維茲講明了:「在設立伊拉克過渡政權的過程中,聯合國將不會扮演什角色」,美國主導的過度政權將至少維持六個月,「也許會更長」。屆時,伊拉克人民可以有機會選擇要什麼樣的政府,至於國家未來關鍵性的經濟決定則將由這些佔領者來決定。「從重建的第一天起,伊拉克必須要有個有效能的管理政權」,伍佛維茲說:「人民需要用水、食物以及醫藥,下水道也必須要能運作,電力也要恢復供應。這些將是聯軍的責任。」

  通常,讓這些基礎設施開始運作的過程就叫做「重建」。但是,美國為伊拉克經濟所規劃的未來則不止於此。不是重新建設而已,這個國家被當作白紙一張,華盛頓那群新自由主義份子則在上頭規劃著他們的經濟美夢:完全的私有化、外資掌控,以及歡迎生意上門。

  管理烏姆卡薩(Umm Qasr)港四百八十萬美金的契約已經被美國的「港口裝卸服務公司」拿走(譯註:關心工運的朋友或許知道1997年英國利物浦碼頭工人長達兩年的罷工,當時引進工賊破壞罷工的就是這家美國公司。),另外還有類似的機場管理契約也是這樣被標走。美國國際發展署已經邀請該國的跨國公司來參與投標:從重建道路、橋樑到分配教科書。這些契約到底有多長的時效,目前還不清楚。我們關心的是,這些何時會轉成長期的水利服務、運輸系統、道路、學校以及電信方面的契約?這些重建何時會露出私有化的馬腳?

  共和黨的參議員達倫˙以薩(Darrel Issa)已經提案,要求國防部在戰後的伊拉克架設美規的CDMA行動電話系統,好讓美國的「專利權擁有者(patent holders)」可以受益。正如法海˙曼區(Farhad Manjoo)在網路雜誌Salon中所寫的,CDMA是只能用在美國的行動電話系統,跟泛歐系統並不相容,而且,這是Qualcomm這家公司所發展的技術,而此公司正是以薩參議員的背後大金主。

  接著,要講到石油。布希政權了解,公開地說要把伊拉克的原油資源賣給艾克森石油(ExxonMobil)以及蜆殼石油(Shell)是不可能,於是,這部份就留給像查拉比(Fadhil Chalabi)這樣的人來處理,他是伊拉克前石油部長以及「全球石油研究中心」的執行董事。「我們需要大量的資金投注到這個國家來,唯一的方法就是把部分的石油工業私有化」,查拉比說。

  包含他在內的一群伊拉克流亡份子,正在指導美國國務院如何部署私有化,而且還要看起來不像是來自美國的推動。這個團體果然很有用,他們在四月六日於倫敦召開了一個研討會,呼籲伊拉克在戰後必須要盡快向跨國石油資本進行開放。布希政府已經答允了幾個過渡政府中的職位給這些流亡人士,以表達感謝之意。

  有人說,用石油來論斷這場戰爭實在太簡化了。他們說的沒錯,不只是石油,牽涉到的還有水、道路、鐵路、電話、港口以及醫療用品。如果這個過程持續下去,那麼「自由伊拉克(free Iraq)」將是全世界被賣得最清潔溜溜的國家。

  難怪有這麼多跨國公司前仆後繼衝向伊拉克這個未開發的市場。不只因為整個重建工程經費經高達十兆美金,同時這也是最近少見的,不須使用較為激烈手段就達成的「自由貿易」。越來越多的開發中國家斥拒私有化模式,同時,布希最高貿易方針「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在拉丁美洲也不受歡迎。WTO關於智慧財產權、農業、服務業的談判都陷入僵局,因為許多國家控訴美國跟歐洲過去的諸多承諾都尚未實現。

  所以,這個處於衰退期中的卻又迷信經濟成長的超級強權該怎麼辦呢?或許可以試試從「表面型自由貿易(Free Trade Lite)」──在WTO架構下透過私底下欺侮弱小來獲取市場──轉變成「強加型自由貿易(Free Trade Supercharged)」──乾脆透過空襲戰爭來襲取戰場上頭的新市場?畢竟,跟主權國家協商總是會傷神費力的。而蹂躪、佔領一個國家,然後按照你要的方式來重建,這可容易多了。布希其實沒有放棄「自由貿易」的概念,正如許多人講的一樣,只是他有個新的信條罷了:「先轟炸,再做生意」。

  這牽涉到的將不祇是一個不幸的國家而已。許多投資者已經公開預測:一但私有化在伊拉克落地生根,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以及科威特將會被迫將其原油工業私有化來進行競爭。「在伊朗,這會像是星火燎原一樣展開。」索哈尼(S Rob Sobhani),一個能源顧問,這樣告訴華爾街日報。很快地,美國將會轟炸出一條通往這塊新的自由貿易區的道路。

  到目前為止,媒體上看到有關伊拉重建的辯論都聚焦在公平的遊戲規則上:舉例來說,英國的歐盟代表彭定康(Chris Patten,譯註:末任港督)說,美國自己獨攬這些報酬豐富的契約是「非常笨拙的」。美國得學會分享,艾克森石油應該要邀請法國的 TotalFinaElf公司共同開採那些利潤驚人的油田,Bechtel公司也該把下水道工程契約分些給英國的泰唔士水公司。

  彭定康也許惱怒於美國的單邊主義,英國首相布萊爾也許會引進聯合國來進行監督,但是這都不是重點。誰在乎是哪個跨國公司得標來搞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大餅?伊拉克的私有化被美國單獨執行,或者被美、歐、俄羅斯與中國聯手推動,二者有什麼差別呢?

  在這場辯論中,從頭到尾缺席者就是伊拉克的人民,他們也許希望能保有一些他們自有資產吧(誰曉得呢?)。戰爭停止之後,伊拉克或許會獲得巨額的援助與補償──但是,在缺乏任何民主過程的情況下,現在的這些計劃不是補償、重建,也非復原,而是搶劫:一大批假裝成慈善機構的賊;一場獨裁的私有化。

  一個因聯合國制裁而受盡苦難,然後再遭戰爭蹂躪的民族,即將從這些創傷中發現,他們的國家已經被人私底下標售到一乾二淨了。他們也將發覺,這個所謂的新生的「自由」,造成許多摯愛親友死難的「自由」,已經被那些無從改變的經濟決策套上了枷鎖──早在炸彈仍如雨下之時,這些決策已在若干會議室裡做好了。然後,伊拉克人民將被知會去投票選出新的領導人,接著,去享受這個「民主的美麗新世界」。

美國人眼中的世界地圖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