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產業,但因為它創新容易的特性,使它掛上了高科技的名號,於是在眾多傳統產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當紅炸子雞,這是就產業面來看。就勞動條件面來看,其實電子業中能獲高利的不過是大股東及高階主管,生產現場跟其他傳統裝配線沒太大不同,甚至在科學園區裡面,也雇用了大量薪資低廉的外勞,這樣看起來,電子業似乎跟傳統產業又沒有太多不同。
既然電子業是現代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勞動條件又不見得有多好,電子業勞工的狀況便成為我們必須關注的一個焦點。由香港亞洲專訊中心發起的「亞洲跨國企業監察計畫」,便於三月底舉辦了第一次的電子業會議,探討亞洲地區的電子業勞工組織及權益問題,共有來自台灣、香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及印度的勞工團體參與討論。
電子業勞工的組織難題
從勞工組織的面向來說來說,生產鏈複雜、製程多變、研發人員的專業化及分紅入股制等,都使得電子業勞工的組織問題也顯得複雜而困難:生產鏈複雜,一部電腦中有數百個零配件、難以追查供應商,使得它目前無法像成衣業一樣,建立一套針對品牌商的監督體系;製程多變、技術汰換快速,使得勞動過程變化多端,連帶造成員工流動率的增加,提高了勞工組織的不穩定度;研發人員的專業化及分紅入股制,容易使得勞工產生中產階級的意識,或以為自己是公司獲利的一份子,沖淡了在勞動條件上的剝削感。
勞動條件與傳統產業相差無幾
即使有上述不利勞工組織的因素,還是不能完全掩飾電子業在產業面上光鮮亮麗、在勞動條件面上卻跟傳統產業相差無幾的事實,於是在東南亞這些主要生產國中,電子業的勞資爭議事件並不少見,其中資方的管理方式其實也是大同小異:關廠爭議是非常常見的,資方為了尋求更廉價的勞動力及租稅優惠而到處遷移;為了躲避勞工的組織工會以提升勞動條件,許多公司也會不斷地更改名字,或使用派遣勞動等非正式員工,來達到使工會無法持續運作的目的。
雖然電子業的供應鍊複雜,但主要終端產品大多還是由品牌商主導的,在亞洲尤其是日本、韓國及台灣等地出身的跨國企業,許多東南亞的電子廠都是這些跨國企業的供應商,經由各國勞工團體的串聯,在未來還是有機會建立一個跨國的監督機制。在台灣,電子業不是沒有勞資問題,只不過許多勞工都是等到最後關頭才出面,那時往往已經是關廠抗爭回天乏術了,我們也會持續介紹其他國家的勞工狀況給大家參考,讓本地勞工得到更多關於勞工組織及維護勞動條件的相關資訊。
(敬仁勞工安全衛生雜誌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