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退休新制行不行?

去年立法院通過的勞工退休金條例,即將在今年六月底開始實施。6%的提撥費率足以產生多少所得替代率?以及在新舊制交接之際,選擇舊制者能否獲得足額提撥的保障等問題,都是勞工朋友們關注的焦點所在。另一方面,雖然勞工主管機關口口聲聲說會保障勞工權益,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資方早已使出各種不同的招式,來規避或減少退休準備金的提繳。

對老闆來說,要減少勞退準備金支出,一是減少正式員工數目,二是降低薪資水準。根據我們目前的了解,暫且把資方的手段整理如下:

一、在減少員工人數方面:比較按規矩來的公司會提出優退優離方案,其次是結算年資或資遣員工,最下等的是目前流行的「合意中止契約」、以低於勞基法的標準來結清年資,甚至於用增加勞動強度來逼員工自己走路的狀況亦不陌生。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事業單位並非不需人力,在它們結算年資或資遣員工之後,往往以外包或派遣勞動的方式,把員工重新以非正式工的方式僱用回來,以規避正式員工的保險及福利。

二、在降低薪資水準方面:薪資結構的改變是普遍的現象,有些是直接減少獎金、或提高獲得獎金的條件;有些是減少底薪、增加薪水中浮動的部份,這樣勞工如果想領到原有的薪資水準,就必須增加勞動強度來多領一些獎金。減少底薪的另一個用意是減少加班費的基數,加成降低勞工的總薪資所得。在某些案例中,為了降低勞工的經常性給與,也有資方會把獎金的部份從每月發放改為每季發放。

不管是試圖逼員工走路,或降低薪資水準,伴隨而來的往往是勞動強度的增加,比如在一個案例中,原本一班5人、三班三輪的工作被改成一班3人、四班三輪,原本有人輪休或請假時就要有人加班替補,但改了之後就有一班隨時待命、省去加班費,不僅如此,同時間在現場的人減少,也就是每個人平均的工作分量增加。職務隨意調動也是常見的,把負責品管的調去維修機台,使勞工自覺無法勝任來逼員工走路。

現今因為勞退新制而產生的種種怪現象,勞工主管機關的政策常常不明確、或左右搖擺、或缺乏強制執行力,間接助長了惡質資方的走後門行為,新制尚未上路、勞工已先蒙其害。從正義和平的角度出發,敬仁將在暑假期間協同學生社團,舉辦勞退新制對勞工的衝擊訪調營,一方面揭露更多資方的惡質手法,另一方面亦希望透過討論,來找尋出勞工對應的策略。

(敬仁勞工安全衛生雜誌第44期)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