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起,全球紡織品貿易的配額制度取消,一如預期,許多紡織業者把生產基地進一步移往中國,使得許多國家產生恐慌,例如美國政府就一直想要單邊對中國紡織品進口設限,中國那邊雖然不甘示弱,但還是設立了一些自我設限機制,並接受了美國的若干條件。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試圖從勞工觀點,解析貿易戰背後的真正利害所在。
1. 避免國家中心的保護主義:我們必須了解,在全球化時代下,一個國家的產業景氣如何,跟該國的勞工福利如何是不相干的。因為產業景氣不代表會在自己國內生產,在自己國內生產也不代表會雇用本地的正式勞工:一種方式是轉移至其他國家生產;另一種方式是進口外籍勞工、或僱用彈性勞動力。
一個國家的企業獲利、產業景氣,就代表該國的勞工福利得以提升,那是上個世紀以民族國家為單位作為個別經濟體的狀況,跟現在是兩回事。如果勞工團體的戰略是要求政府援助產業以提昇企業競爭力的話,那恐怕只會肥到狼犬,並助長資本家的惡勢力、惡化不同國間的勞勞之爭,真正需要保護的羊卻反而無法受益。換句話說,勞工如果希望以降低勞動條件來換取老闆的不出走,那幾乎是幻想,因為老闆擁有的選擇太多。
2. 品牌商及大零售商才是低工資政策的發動者:代工廠的工資水準,其實相當程度是取決下單者所能接受的價碼,於是在供應大於需求的惡性競爭下,工資水準其實是不斷地被壓低,而在這個過程中,如NIKE及GAP等品牌商及沃爾瑪(Wal-Mart,或譯為威名百貨)等大零售商,才是低工資機制的發動者,而不是中國或哪個第三世界國家的勞工。
前幾年勞委會及美國總工會AFL-CIO曾舉辦過「台商企業社會責任計畫」,在會議中不少替大品牌代工的台資企業都曾表達過,他們的全球佈局其實是跟著美國的貿易政策走的,美國對哪個地區有貿易優惠,品牌商就會要求他們到哪裡生產,他們就得遷就品牌商的要求行事。所以,下次再有任何資本主義中心國宣稱哪個第三世界國家利用廉價勞動力傾銷,他們恐怕都得先回頭管教好自己國內的大品牌商及零售商,因為,他們才是低工資政策的真正幕後黑手。
3. 完全是低工資問題嗎?當主流論述談及為何中國會成為世界工廠時,往往只把焦點集中在中國的低工資水準,但其實從全球的比較來看,中國的工資絕不是全世界最低的。就像從前台灣會誇耀我們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所以外資喜歡來投資,現在中國擁有的吸引外資魔力,絕對不只是工資低廉,還包括相對熟練而規訓的勞動力、較完整的基礎建設、主副料供應的充足,以及未來可望龐大的內需市場等等。資本家往中國投資並非只因經濟上的任何單一面向理由。
全球紡織業資本大量移往中國,的確在若干地區造成了失業問題,而有些人會把問題怪罪到中國頭上。這篇文章是想說明,資本的跨國移動只是想追求利潤的極大化,低工資政策其實是資本家發動的,中國勞工其實也是受害者。像美國的工會團體現在也在檢討,應該更用力去作沃爾瑪百貨的員工組織工作,因為沃爾瑪是非常大的下單廠商,只要它自身的工資上升、它也必須提高下單的價格,這樣,全世界成衣業低工資的問題,就能夠獲得進一步改善。工業化國家之工運鞏固自己的勞工組織工作,並支援中國的勞工爭取權利,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途。
(敬仁勞工安全衛生雜誌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