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愛國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我們現在得知,布希當總統之前曾對自己一個朋友吐露,說他想和伊拉克打一仗,還說他不會像他父親那樣,因為他要除掉薩達姆‧海珊。這些他都做到了。但是,美國民意變得對他十分不利,而大多數美國人今天認為不值得為這場戰爭死人,那麼,該為他想要一場速決戰,但他並未如願。發動入侵兩年後,美國佔領軍今天依然面臨伊拉克人的猛烈抵抗,而美國似乎無力使之平息下來。
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抵抗的烈度越來越強,而不是越來越弱。美國說,其戰略是加緊訓練伊拉克政府軍,使他們能應付這些抵抗行動。但所有的人都承認,首先伊拉克當地的美國將領承認,美國離這個目標還有十萬八千里,而且,假如真有那麼一天,可能也會在幾年之後。唐納德‧倫斯斐本人提出需要在伊拉克待上12年,這肯定不表明他認為沒有美國的幫助,伊拉克政府很快就能應付抵抗目前,伊拉克政府軍當中就連能自己打一場小仗的連隊也極少。訓練似乎並未取得效果。
我們現在可以認為,美國負責訓練的人員不但稱職而且非常積極。那麼,為什麼訓練沒有效果?存在幾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伊拉克軍人的動機。他們參軍主要因為,儘管這個工作目前風險極大,但報酬相對較高。所以,他們一方面拿到報酬,另一方面避免參加戰鬥,特別是他們的裝備通常也很差。一位勇敢的西方人曾和這些部隊待過一段時間(大多西方記者待在巴格達備受防護的綠區內),他發現,美國顧問聽不到的時候,這些軍人唱的是一些反美歌個別評論人士把美國訓練的這些伊拉克軍人與抵抗組織進行了明顯對比。後者雖然沒有美國的訓練和美國的支持,但正如美國軍隊承認的那樣,他們似乎很能打仗。他們當然不是為了錢。我能否斗膽指出,他們參戰是出於愛國主義,無論是伊拉克國家的愛國主義還是伊斯蘭聖戰,抑或兩者兼而有之?這是非常強大的動機。一位美國顧問時不時指出,說造反能被鎮壓下去,並提到英國鎮壓了馬來西亞造反者和肯尼亞「茅茅」運動(Mau Mau)作為例證。
但是,這些情況中存在明顯差別。在馬來西亞,起來造反的人來自華人社區,佔人口大多數的馬來人對他們不抱同情。而「茅茅」運動當時無法得到任何先進武器。這與伊拉克的情況根本不能相比,伊拉克的情況在結構上與另一類抵抗運動更接近,這些運動最終都戰勝了西方或西方支持的政權。
布希先生還想要一個能成為美國強大的長期盟友並有能力管理國家的政權掌權。迄今為止,他也未能如願。從軍事力量、作為美國可靠盟友的作用、管理國家的能力這所有三方面來看,伊拉克新政府還根本不符合條件。他們明顯不擁有軍事力量。那就讓我們看看其管理國家的能力。在伊拉克當前的混亂局面中,人數超過大多數中東國家的伊拉克熟練專業人員出現了大量外流。在薩達姆統治時期,這類專業人員中有些人離開了,原因是他們遭到壓制或感到恐懼。今天,他們離國去鄉的原因是自己的生命天天受到黑社會、抵抗力量、隨機暴力和綁架的威脅。熟練的婦女勞動力則待在家裡,部分原因是害怕混亂局面,但主要由於穆斯林原教旨主義的壓力。
至於談到作為美國的可靠盟友,我當然希望萊斯沒有指望必要時或在中期能依靠當前的伊拉克政府。一個原因是,不同的種族/宗教團體之間存在極其緊張的關係,伊拉克人必須從中擺脫出來才能形成統一行動。如果說伊拉克軍隊是軟弱的,伊拉克民兵卻並不軟弱,後者更可能是決定伊拉克未來秩序(和失序)的力量。由於發展方向極不確定,國家規劃並不存在,所以,肯定也不存在充當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乖孩子的規劃。布希先生想要的第三樣東西是重新確立美國在世界上無可質疑的霸權地位。但是,令人耳朵生繭的新聞評論指出,當前形勢的名字事實上叫做多極化,而美國正處於衰落之中。錢尼盡可繼續誇誇其談,但人們不能不懷疑,是否就連他也真的相信,美國前所未有地強大,而世界都在服從美國的意願。
最後要說的是,布希是目光短淺、眼界偏狹之人,正像這類人一樣,他料想美國國內將興旺發達,並將重新回到那個虛幻的天堂,即19世紀大亨們大發其財的美國,生活在這個國家的都是些快樂的小鎮基督教家庭,他們星期六必去教堂,卻把自己的罪惡深藏在大壁櫥裡。情況正相反,美國正經歷著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文化大戰,它有可能在未來10年轉向暴力形式。內戰以來,美國國內還從未如此分裂過。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正在重新開始內戰。但正如所有這類情況一樣,第二次出現時不僅是鬧劇,而且甚至更邪惡。
回頭來看,尼克森似乎只不過是個無足輕重的罪犯,但至少還是個有腦子的罪犯。他主持了越戰的失敗,但他並不是戰爭的始作俑者。然而,在越戰失敗的背景下他自己的欺騙導致了他的倒台。布希是否會遭到彈劾?未必如此。但是,他的欺騙遠比「滑頭迪克(切尼)」(Tricky Dick)更深更廣,歷史(及美國人民)對他的判決將更加嚴厲。與此同時,每天都有伊拉克人和美國人死亡和致殘。而這些人全都白白送了命。
版權所有:伊曼紐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有版權保留。在不改動本評論和展示版權所有條件下,允許下載、通過電子傳送或電子郵件信箱轉發給其他人、把文本登載在非商業團體互連網頁面上。如欲翻譯、以印刷和/或包括商業網頁和節錄等其他形式出版,請與作者聯繫,電子郵箱:iwaller@binghamton.edu;傳真號碼:1-607-777-4315。每月兩次發表的這些評論,旨在從長時段而不是從當前頭條新聞的角度,對當代世界變化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