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法公聽會砲聲隆 公共化議題被模糊

2006/06/26
苦勞網特約記者

  豔陽高張的星期天上午,板橋海山高中,南洋姊妹會秘書長吳紹文晃著寬鬆五分褲,拖著運動涼鞋,臉上僵著瞠目結舌的誇張表情。他將走進教育部舉辦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草案公聽會」(以下簡稱幼教法)現場,一路上大粗黑毛筆字的「反漂白幼教機構」、「私幼是友伴,不是賊!」、「我要活下去!」、「我們受傷了!」等等口號站在大白布條上頭,高高低低錯落掛兩旁,千來個包含私立幼教業者、公立幼教機構人員和老們師聚集公聽會所在的活動中心內外,喇叭高音腫脹,哨聲尖利刺耳,憤怒抗議氣氛滿漲四周。

  澎派的場面是幼教聯合會總會(幼教總)擺出來的陣仗,九點不到,先在活動中心門口斜側搭起舞台,兩三百名幼教工作者隨著總指揮鳴放抗議,依序站台的政治人物施展激昂身手放話要讓案子卡在立法院。「你看看,多強大的動員」「女人當家真正夠悍,真嚇人」吳紹文張大嘴不停讚又嘆的。

  台灣幼教體系有雙元,幼稚園與托兒所分屬教育部與內政部掌管,為了統整學齡前教育與照顧服務的幼育體系,行政院1997年開始著手規劃草案。教育部國教司表示,多年來歷經共識形成、政策形成,幼教法草案終於在2004年出進入公聽會階段,教育部預計今年再舉辦北中南東四場,花兩年跑過行政院、立法院會審議行程後,在2009年立法完成並實施整合方案。

  幼教總的動員就是衝著這份草案來的,根據草案內容,幼教法將負責學齡前教育與照顧服務的幼稚園與幼兒園分成機構式、居家式、社區是與課後照顧式,分類後的相關規範,讓許多幼教從業人員表示無法接受,特別是私立幼教業者。幼教總副總會長施彥州直指幼教法草案「將雙頭馬車變成四頭馬車」,法案內容更是荒腔走板。

  施彥州表示,第5條規定居家式2~6歲幼兒園主管機關是內政部社會司,機構式2~6歲幼兒園又劃歸教育部,另外第22條還規訂機構式幼兒園大班必須設置合格教師,其餘三類卻不受限,第30條也要求機構式托嬰中心保母必須有保母證照,居家式保母同樣不受限,最後就整個法案而言,針對機構式幼兒園,依規定必須立案、轉換證照、通過消防及公共安全檢查、接受評鑑、聘請社工人員、成立家長會與教師工會、另有11條幾十項的處罰條款,反觀其餘的居家式、社區式以及課後照顧中心卻沒有任何規範。幼教總強力批判該草案,指控教育部扭曲「幼托整合」的精神與目的,造成目前多數私立幼教機構經營困難,導致幼教業者與老師喪失工作與生存權。

  公聽會要求發言者針對草案逐條內容發表刪修建議,幼教總成員連番上陣,20、30位園長代表接力抨擊教育部,表示證照轉換、增加合格教師與社工師以及設置工會等規範,強人所難,對於幼教服務被分成機構式、社區、居家式與課後照顧更表達強烈反彈,多名園長都認為,草案對機構式幼兒園管太多,企圖幫居家式、社區式等幼兒園形式漂白,總會顧問蘇傳臣等人甚至直接點名長期推動社區式幼兒園的彭婉如基金會,指民進黨政府草案獨厚社區式,是為彭婉如量身打造,政治性嗆聲意味濃厚。

  過程中,擔任主席的國教司長潘文忠幾次強調希望與會者對草案條文提出具體修正意見,但幼教業者發言,除了要求政府增加幼教經費,讓私立幼兒園比照公立機構接受補助經費,針對證照轉換多要求讓現有機構立案教師,可以以證換證,就地合格,大多數發言內容多回應草案根本「罄竹難書」,要求退回草案。上台的園長們不斷聲嘶力竭痛批強調經營幼教的難處,形容草案將讓現有幼教業者「很受傷」「無法生存」,幾次作勢要癱瘓會場,而台下呼應鼓譟,三個多小時的公聽會現場,火爆熱烈的氣氛不下於選舉造勢。

  幼教總展現動員力實力,幼教法草案遭受一面倒批判,讓多位幼托公共化行動聯盟(幼公盟)代表眉頭深鎖。幼公盟向來主張幼教、托育政策應朝公共化方向規劃。

  擔任幼公盟北區聯絡人的歐姿秀說,官方草案當然不完美,但幼教總訴求更令人擔憂。「公聽會上開罵的多嘛私立幼教園長」歐姿秀直說,總體幼教預算當然應該增加,但私立幼兒園要求與公立機構齊頭補助,「是什麼道理」「許多幼教機構就像私人企業,賺錢會回饋給國家給全民嗎?」「園長老闆賺錢,老師還是領低新。」

  幼教盟認為,幼教在教育政策與資源分配非常弱勢,市場化、商品化普遍的狀態,遠遠超過其他教育部門,在都會區要養一個小孩,光幼稚園加上課後安親班,平均一個月花得一萬五上下絕不為過,標榜雙語雙師或全日美語班的,恐怕得上看兩萬,對勞工階級家長實在是沈重的負荷,難怪國人生育率直直下降。

  歐姿秀表示,幼公盟主張幼教預算應該用於健全公立、鼓勵非營利,普設平價幼托機構場所,並保障合法專業私立幼托機構。

  高雄縣保育人員職業工會簡瑞蓮則反駁幼教總對社區式幼兒園的抹黑,簡瑞蓮說從都會到鄉鎮的社區協會和大型事業機構內部,多有從事經營社區型幼教的案例,而且該草案條文早從八九年前國民黨執政蕭萬長當行政院長就著手規劃,幼教總硬扣彭婉如基金會帽子,讓政策討論形成藍綠對決,根本說不通。「私立幼兒園自己屬於機構式,就是怕被社區式、居家式會瓜分掉現有市場……怕以後沒現在好賺錢嘛」簡瑞蓮不諱言。

  高品質幼托教育有賴合格優良教保人員支撐,據了解,幼托師資培育多年,合格師資早已經超過需求,全台灣有五成以上,因為幼教工作工時長、薪資低、保障低,根本留不住好老師,「到處都有一個月領不到兩萬的幼稚園老師」高雄市輔育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楊秀彥說,改善教保職場環境,絕對是成功的幼托教育改革基礎。

  幼公盟從南台灣高雄屏東縣市組織起家,強調結合基層勞工、工會、性別與教改團體,參與幼教政策改革。主要團體成員包括高雄縣保育人員工會、高雄市輔育人員職業工會、高雄婦女新知和南洋姊妹會等等。

  南洋姊妹會秘書長吳紹文表示,幾十萬名外籍配偶加入台灣社會多年,姊妹會逐漸發覺有關第二代教育議題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不可否認,這些第二代多數出生在社會中下階層,吳紹文說姊妹會現階段相當關注國家從事幼教政策改革是否兼顧社會公平正義,落實弱勢關懷。

  眼見既有的幼教從業者發揮多年長期累積的組織能量,企圖左右法案,阻擋國家朝向公共化方向建構幼教政策,「南部團體一定要上來與北部結合,跟更多基層的工會、性別NGO團體做串連才是。」吳紹文不斷叨唸著。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