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共和系列 4】誰是「內部的敵人」?

2005/11/17

  為了平抑巴黎市郊的動亂,法國執政當局祭出1955年4月13日所制定的一「緊急狀態法」,授權憲警在特定地區執行人員控管與宵禁。根據該法令的內容,「任何人的行為若是可能危及公共安全與秩序」,治安單位可以使用限定住所的方式執行軟禁;「任何可能造成或延續失序狀態的集會」,警方可以事先禁止或勒令解散,而且在此情況之下,任何集會的場所都可以閉鎖封禁;關於言論方面,允許治安單位「採取任何措施,以便於針對媒體或任何出版品進行控管」;同時,在緊急狀態時期,軍事法庭得以介入犯行調查和審判,和一般法庭並行執法;此外,平常被嚴格禁止的夜間搜索,這一次憲警也獲得授權,得以擴大執行。

  半個世紀前制定的緊急狀態法,有其特殊的背景,因為當時北非殖民地阿爾及利亞鬧獨立,法國政府軍窮於應付,而本土內部又有大小不斷的集會示威,呼應阿爾吉利亞的反抗軍。也就是說,當時立法是為了對付殖民地的「次等國民」和法國本土的「內部敵人」。如今,面對巴黎近郊的青少年蜂起,當局居然動用到殖民地時期的法令來鎮壓,一方面可以虧見動亂規模之大,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知右翼政府潛在的心態:市郊的移民後裔,儘管已經落地生根好幾個世代,迄今還是被當作「次等國民」或「內部敵人」看待。

  這道法令一壓下來,憲法所保障的基本人權,包括遷徙、集會、言論、新聞自由,幾乎全部被凍結。這個週末,在宵禁之下,無數精力旺盛的青少年由於「記錄不良」,處於被監控的狀態;原先有幾個團體要發動的集會遊行,全部被禁止。在言論自由方面,由於目前青少年的通訊多透過網路,這些日子,已經有許多blog的負責人被傳訊,多位被認為發表「煽動性言論」的青年甚至遭到逮捕羈押。做為1789年大革命與「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的祖國,法國在這一個事件中,等於否定了自己最榮耀的歷史。

  如今,右翼的席哈克已經當權十年,對於貧富兩極化、族群融合、城市更新以及中下階層青年高失業率的問題提不出解決的方案,反而以「安全」和「秩序」為藉口,轉移焦點,動用公權暴力來對付弱勢的、孤立的、沒有未來的青少年。這不僅未能消弭動亂,反而是在為未來更龐大的抗爭風潮埋下憤怒的種子。公權力的鎮壓既然可以剝奪年輕公民的基本權利,那麼,對於這些「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青少年而言,似乎也再也沒有什麼顧忌!

  政府不肯承認錯誤,反而以殖民地時代的緊急狀態法來塑造「內部敵人」,這等於告訴市郊的移民後裔,他們永遠也無法成為真正的法國人,膚色和口音是他們的原罪,身分認同是他們永恆的危機。整個國家因此披上了憲警的外衣,法國三色國旗所象徵的「平等、自由、博愛」精神,成為遙遠的記憶。從這個觀點來看,市郊青年的抗爭反而有了更大的正當性,那是尊嚴之爭,是基本人權之爭,是回溯到法蘭西光榮傳同的,對於平等、自由、博愛的想望與堅持。真正的「內部敵人」,是頑固的右翼政權,是偽善的總統席哈克,是被視為席哈克接班人的內政部長沙柯吉。就在這個週末的一次訪談上,沙柯吉依然堅持使用「人渣」、「流氓」等侮辱性的字眼來指稱蜂起的市郊青年。有這樣的政府,還怕青年不憤怒?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