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孫窮理
今年(2011)3月,苦勞網與" 香港獨立媒體,在台灣桃園舉行了一場兩個媒體內部的工作坊,就雙方的組織型態、工作方法,以及社會現狀,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會中,在討論到我們所各自面對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不僅如此的相近,同時也都還同時身處於全球與中國的巨大影響之下,台港兩地的社運與獨立媒體,實在有許多加強合作、增進彼此了解的空間。
所以,最後我們決議用每個月一封「交換」書信的方式,把過去一個月來,我們各自看到的本地重大事件,以對方的文化與脈絡可以理解的文字,做一個介紹,這就是「苦獨傳書」專欄。之後預計每月中出刊,本期香港部份,由獨立媒體原人執筆。
五月份苦勞致獨媒的傳書:「走在十字路口的2011台灣五一」由特約記者孫窮理執筆。
台灣和香港,教育依然很有份量。
台灣教育部因為性別平等的內容鬧得熱烘烘,不少保守團體以「真愛」之命,阻止同性戀的內容出現在教科書中,眼不見為乾淨。
香港政府在這五月時,突然開展諮詢,打算今年在中小學引入九月德育及國民教育這新科目。 德育只是配菜,爭議重點還在國民教育,翻開官方文件研究外地案例一段,竟然沒有一個國家用上國民教育的字眼,都用上公民教育(西方各國)或道德教育(日韓二地)。國民教育是本地獨有,內容多是歌頌中國發展,如︰火箭升空、大型基建,到祖國河山之壯麗都是授課內容。諷刺是昔日港英殖民地政府施政也同出一徹,中英談判後,1985年才正式開始推出《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回歸背景下,1996年更開宗名義,才草草引進自由、民主、人權教育,難免有「民主抗共」之嫌。過去殖民地的教育操作,特區政府一併接收,只是上位的老闆旗號轉變了,政治赤裸難免使社會各界擔心,國民教育也被冠上「洗腦教育」。
國民教育裏的中國跟香港是陌生。報紙每天報導艾未未,爆棚西瓜、假牛肉等食物安全問題,那邊廂則在課室中歌頌三峽大壩之宏偉,回歸後,像五一假期,也是中國送給我們不少東西。這個本來屬於工人日子,對香港人來說,只是一天的假期。誰又願意提起工人這身份,人人都中產的社會,工人淪為社會低層,是工人不存社會,還是我們容不下工人?
香港地鐵中,每天早上打工仔都上演一場「集體行動」。大家眼睛都停在iphone的顯示屏上,手指不斷在ipod上劃動,行動各異,但思想一致,拼命在片刻間,追求個人私密空間的歡愉。西裝滿佈的車廂內,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是工人,更沒有人想起iphone背後的那位中國工人,五一不屬於香港工人,也沒有國內工人的份兒,我們的報導希望尋回Ipod中失消的工人位置。
相比勞工的議題,香港土地問題還是熱烘烘,得土地得天下,地產魔咒在天空飄浮,曾特首的說話可以不聽,李首富之演說則要用心聆聽,報章頭版還是處處可見他的樣子。美孚事件還沒完沒了,發展商得寸進尺,居民只得步步為營,街頭抗爭,瞓街保家園的熟識畫面又再重現了。
保家園,不單是街坊,也可是既得利益者的抗爭口號。
這陣子,香港最轟動事件莫過於丁屋違法僭建,傳媒發現大量政界名人和原居民鄉紳的丁屋涉及違法僭建。丁屋起源是英國殖地政府送給原居民的特權,讓他們在土地上建屋,換取這群香港開埠前已在港居民放棄農地,但這類建築建物需要符合法例,而大量揭發違規結規,四十年前的法例今天已被扭曲,昔日政策原意已消失,造成不公平的官鄉勾結和城鄉差異,Loretta嘗試從後殖民的角度,探討這港英政府、原居民到香港社會的關係。
這事件令全港嘩言,除了大量名人違法外,亦因原居民代表在公眾前威嚇政府,聲言「(鄉議局)劉皇發主席帶領我們,文有文鬥,武有武鬥!一定要將佢搞成革命,革命成功一定要流血。我們原居民,抗英抗日都夠膽,一個政府濕濕碎!政府搞我們的產業,點解我們不敢搞革命!」(18/5/11,明報),這些極度超現實的言論,社會都為之震驚,媒體都大量投放資源跟進。
主流媒體,每行一步棋都充斥政治計算。傳媒壁壘分明,親民主派和親中央的陣營互揭對方瘡疤,政府官員和建制派議員首先被揭破醜聞,另一方更大鑼旗鼓,挖民主派議員的類似事件。網上世界跟主流媒體截然不同,主流媒體講究客觀事實,陳述雙方觀點,才可決定取向。但是壁壘分明的氣候中,媒體的報導都是可預料,事件漸漸平淡,不了了之。
相對而言,網上論壇卻接力跟進,他們言論更直接,也更見創意,網民追求只是創作的速度,而不是本身事件的延續,以圖像符號為主,不停惡攪「改圖」,讓大眾可參與詮釋演繹,在匿名和含糊的態況下,感情取代事實客觀性,例如︰鄉議局主席劉皇發被改稱為「劉皇叔」,他們戲稱這件事為「劉皇叔起義」,變成近期最大型的網上集體再創作。他們又為「劉皇叔起義」添置武器和將領,像社運人仕朱凱廸被稱為「八十後禁軍教頭」等等,網民們用自己邏輯將過去社會運動連繫到這件事上,取笑挖苦,所謂鄉紳們的起義。
香港社會的理性和非理性界線越來越模糊,特首可以指責法庭判決政府環境評估違規,是背後有政治操作、鄉議局代表們可以集體恐嚇。理性崩潰,剩下的只是有權和無權之分別。教育、媒體等機構(institution),大家都按指定劇本運作,溝通只是雙方權力的展示,討論被束之高閣。市民的無奈,只能發洩在取笑、挪用、諷刺、惡攪之上,或許這些行動動搖不到龐大的權力架構,但怒火、不滿從中累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香港還在玩測字,特首選舉只是猜度中央的心理,細讀中共高官員的片言隻語。現在,我們終於羨慕新加坡人,他們都有政治的醒悟,從不公平的選舉中,找出公義和出路,星州故事見到改變可以很突然,在人民前權力也可以瞬間崩坍。前路不知如何,也許希望就在不遠。網上的感情宣洩,形成反抗建制的普及文化,嘻笑怒罵,冷嘲熱諷,對比官方洗腦式教育更有威力,跳出既有的範疇,下一代的詮釋權還在我們手上。
回應
孫窮理 原人 練習 回答
孫窮理 原人 練習 回答
什麼是"教育"?
港,教育依然很有份量。
台灣教育部因
孫窮理
原人
練習 回答
什麼是"教育"?
Re: 爭奪詮釋的未來
2011-05-13頭條新聞:洗腦教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Bk1byuicAA&feature=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