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12年國教 回歸正途吧!

2011/05/29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常務理事

「紓緩升學壓力,引導學生適性發展」一直是教育部實施「十二年國教」的主要目標,為了順利實施「十二年國教」,教育部共有7個工作要項及11個配套措施,然而,日前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教實施草案」後,就因「免試入學」及「學區劃分」而引起各界一片譁然,原因在於大家看不到這份草案真正能引導學生適性發展、紓緩升學壓力,如果再這樣發展下去,「十二年國教」恐怕將胎死腹中。

80年代台灣處於勞力密集代工產業最發達的時刻,當時許多人國中畢業即進入職場,能讀完高中職或五專已經非常不得了,受到科舉觀念所影響的範圍並不大,當時升大學的高中職生約僅3成。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產業快速取代勞力密集產業後,每個新生代都必須具備大學學歷時,如果依然以科舉觀念設計升學制度,必然會犧牲大多數孩子,國家競爭力也將因此停滯。事實上,面對急遽變化的產業環境,國家應該提供孩子一個適性學習的教育,並讓孩子能終身熱愛學習。

免試是為讓孩子減壓

前一波教改將「聯考」改為「基本學力測驗」(簡稱「基測」),為的就是減輕國中生的升學壓力,奈何「基測」並未發揮其原先作為「升高中職門檻」的功用,反而成為「高中職學校篩選學生的依據」,加上昂貴的私立高中職的數量幾乎與便宜的公立高中職的數量相同,使得一部份學生拚命擠明星高中,更大一部分學生則想盡辦法不要進入私立高中職就讀,以致「提高基測成績」成為國中教學的主流,為此家長讓孩子補習,學校要求孩子反覆練習考試,連藝能科都被借去考試或趕學科進度。

由於拚考試已成為全體國中生的日常作業,但並非所有孩子都適合學科發展,久而久之,多數國中生非但無法適性學習,更對學習產生抗拒,因此,「免試入學」的目的就是要讓不善於學科發展的孩子能先免除反覆的學科考試,接著則透過課程及教學的改善,使其能獲得適性的多元學習。

循序推動12年國教

舉凡任何重大的改革,必定要循序漸近,因此,民國91年起,教育部即開始推動高中職社區化,96年推動高中職優質化,98年起則進一步推動高中職均質化,同時98年起教育部也推出「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換句話說,如果民國103年實施「十二年國教」,則表示教育部已經循序漸進了12年,然而教育部卻還說推動「十二年國教」必須循序漸進、穩健推動。

與其說教育部忘了過去十年的努力,不如說教育部先前的政策就走錯方向,「高中職優質化」政策只是讓各校藉機充實設備與設施,「擴大免試入學」政策則容許各縣市政府以「採計在校成績」及「設升學門檻」的方式進行,前者讓「優質」遙遙無期,後者則不但混淆了「免試入學」的原意,更沒有減少多數孩子的升學壓力,這恐怕才是教育部認為103年無法達成理想目標的真正原因吧!然而,錯誤的方向如不儘快調整回來,誰敢保證「十二年國教」能達成原訂目標呢?

從現在起到103年間的3年,教育部如果能強力調整原本錯誤方向,譬如原本規劃100至102年的擴大免試入學比例分別為40%、55%、65%,如果強力要求不得採計在校成績的比例分別為15%、35%及55%,那 103年要達成70%不採計在校成績的「免試入學」,就不會是太困難的工程,所以,教育部實不該再浪費這3年的時光。

教學與課程 更重要

「免試入學」只是實施「十二年國教」的一小步,然而多年來社會大眾討論的焦點幾乎都圍繞在此,其實多數家長擔憂的是學校教學能否照顧到每一位不同學習方向的孩子?能否輔導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性向?孩子的學習能否有成效?目前過於繁複的課程能不能因「十二年國教」有所改善?當這些問題無法獲得解答時,家長們對「免試入學」自然感到焦慮,沒有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即使109年教育部期待80%的完全免試入學,恐怕一樣會遭受極大阻力。

然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所必需投入的資源恐怕遠大於「免試入學」的規劃,社會大眾似乎沒看到教育部在這些地方的努力與投資;教育部應該更清楚的讓家長了解在這些議題上,有何進程可以跟「免試入學」的進度相配合?以及要投入多少資源來進行這些變革?

當教學、輔導及課程變革的進度明確後,教育部只需要求公私立高中職投入資源,讓城鄉的高中職在環境、設備及師資都達到一定水準,並配合逐年擴大的免試入學,讓多數孩子留在社區就讀,優質學校自然形成,否則雖已有相當多學校獲得「高中職優質化」補助,然而「優質學校」卻遙遙無期,即便教育部自行認定「優質」,家長們未必感受得到。「校校優質」本來就是政府的責任,教育部如以優質學校未達多數做為延緩實施「十二年國教」的理由,實在很難說服大眾。

政策執行要有魄力

「十二年國教」的改革可說是空前,但要進行如此龐大的改革,不但需要投入龐大資源,更需要有一個有遠見有魄力的規劃及執行團隊。然而,目前的規劃團隊顯然太過侷限於現況,缺乏長遠思考,過去許多教育政策政策落實屢遭詬病,令民眾對「十二年國教」充滿疑慮,要削減大家的疑慮,規劃團隊應該走出研究室窄門,多與民間團體及與目前規劃方向意見相左的專家學者對話,教育部也應展現魄力去除教育界的積弊,爭取提升社會各界的信任感,才可能實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常務理事)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