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團團怒火 首投族如何有感

教(嘉義市)

即使我下筆再委婉,也掩飾不了教育界一團團怒火。

舉幾個例子,雲林縣府計畫在古坑國中設「人本教育實驗班」,民眾強烈反彈,鬧到校長請辭。熟知內情者都明白,這個乃十二年國教一系列動作之一,但倒楣的竟是處在被動地位的校長,反之,從中央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處,官員無一人究責。

類似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教育部訂教師工作守則草案,要求老師公布電話,並在工時外多出六小時無薪待命,接聽家長電話,這讓人又見識到內閣施政品質的粗糙與霸道。教育部稱此守則「不具強制力」,根本就是在為自己卸責,一旦地方政府將之納入聘約,仍免不了有公務員違失問題和國賠官司。

亂象處處可見,除非是下課鈴一響,就收書走人的教書匠,不可能麻木不仁。所以,十二年國教將引發的街頭抗議尚在醞釀階段,又因教育部所謂「藝術才能班修正案」引起軒然大波,在臉書連署赴教育部靜坐。教育部想握權力,卻不給經費,又干涉地方自治,為了推行十二年國教,竟要葬送整個藝術教育。

近日,開南大學要求教授各科「當率」須低於一成,部分課程開一百五十人的大班,學生不滿教學品質差,向監察院陳情,該校教師更連署要求校長下台。問題是,開南大學這些怪現象,在台灣的大學間其實很普遍,教育部有何作為?

日前,美國商會發表白皮書,痛批台灣教育失敗,培育不出人才,當時,吳敦義即將被馬英九宣布為競選搭檔,竟表示,「七分上大學」代表台灣教育普及,將之誇耀為政績。令人搖頭的是,幾天後,主管機關宣布,今年大學指考推動「不倒扣」政策,實施多年的答錯倒扣走入歷史,理由是「七分進大學」讓台灣成為笑柄,新計分政策可「避免台灣高等教育在國際上丟臉」,主管機關真的抓到問題所在?

民怨無處宣洩,必然反映在選票上。教育界對公部門缺乏信任,口耳相傳,執政黨在首投族的行情怎麼高得起來?選戰對決激烈,選民不可能不評判政府的內政政績,馬英九與其忙著到各校和學生比賽跑或比炒米粉,不如多聽聽民意,一旦等到民眾相繼走上街頭,恐怕就為時晚矣!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