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方:誰敢打咱倆

2011/06/24
電影導演

小時候聽于斌主教講道,他的東北口音濃重:「有個壯小伙兒在街上喊:誰敢打我?那邊來了一個比他還壯,說:我敢打你。小伙子就靠過去,對大家說:誰敢打咱倆!」

「誰敢打咱倆」是中國北方常用的語言。說的不好聽有投機、沒原則、西瓜偎大邊的意思。但是也可以有正面的解釋;團結是力量。西諺有云:兩個腦袋永遠比一個強。(Two brains are always better than one.)審度時機,結盟以自保,是一種智慧。

國際上,這個法則經常在發揮作用。以色列六十多年來就用大嗓門兒叫著:誰敢打咱倆!和山姆大叔站在一塊,沒人敢惹,他倒是經常打別人。這也不是小國的專利,中國大陸建國之初高喊:「一面倒」,一頭倒向蘇聯老大哥,美帝國主義就莫可奈何。中蘇交惡,毛先生發動乒乓外交,與美國建交,互相牽制,換來半個多世紀的相安無事。

台灣的「霸凌」現象是否比其他地方嚴重,缺乏資料,難以斷言。青少年,特別是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以強欺弱的事件幾乎在每一個班上都發生過。或許這是動物本能的表現,情節輕重有別,但是很難避免。

有專家認為這是成長的洗禮與考驗,通過這種磨練,才具備邁入社會的基本條件和信心。因為與社會上各式各樣的惡質、兇殘的霸凌相比,學校裏的那點子遭遇,小兒科得很。

誠然,如果學校中有黑道幫派滲入,吸收成員、販毒、欺凌傷害無辜的同學,這已經構成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警方、校方不得坐視,必須要盡快解決。通常出現的霸凌現象,很多是青少年不知分寸的過火惡作劇;集體嘲弄某特定對象、語言或肢體侵犯、當眾扒褲子羞辱等,校方若處理遲緩、疏導、勸說、處罰無效,或予以漠視,會演變為重大事件。

台灣是講人權的民主社會,又進入少子化期。每家的孩子都是寶,常見小孩子參加童軍露營,要學習獨立野外生活。自家的休旅車卻滿載必需用品,家長、外籍傭人隨侍在側,就在附近安營紮寨。護犢心切的家長們,更容不得孩子在學校中受到半點委屈。孩子和同學打架吵嘴吃了虧,家長就出面理論,動輒驗傷提告,要求賠償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不滿意學校的處理,咱們走著瞧,我們和某某議員熟得很。

過度呵護,剝奪了子女在成長中必須經歷的磨練與學習,暖房中養出來的花草,挺不住一陣狂風暴雨。「草莓族」的稱呼是怎麼來的?應該給每個孩子機會,學著保護自己。肌肉棒子要打人,力不能敵就以智取,結交盟友,讓侵略者望之卻步,「誰敢打咱倆」?反求諸己,為什麼有人要捉弄你?提升自己的EQ,以誠待人,天下沒有永遠的敵人。

立法院通過法案,明訂嘲笑同學娘砲、娘娘腔、男人婆、死gay等都算性霸凌,嚴重者退學。那些退學的就進入了社會,繼續「霸凌」事業,有的還成為民意代表,仗著「豁免權」在鏡頭前罵人、打人,示範傳播合法的「霸凌」。

都不如學會了「誰敢打咱倆」,來得有用。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