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共同來挽救台灣高等教育—敬邀參與籌組「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1/07/19

敬愛的高等教育工作者:

這幾年來,我們已親身經歷了台灣高等教育的沈淪。作為其中的勞動者,我們逐漸體會到,要改變這些現象,既不可能依賴身陷市場競爭中的學校公私營企業,更不可能依靠科層管理制下的國家教育體系。唯有我們自己站出來,才有真正改變的機會。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台灣高等教育是新自由主義、過去僵化教育文化的遺緒、教改運動、以及教育官僚化所形成的共錯結構。只有作為勞動者的我們自己站出來,才有可能創造一個良好的高等教育環境。

當前高等教育體制向新自由主義的傾斜已經很明顯了。在「減少干預、市場決定」的方向下,教育愈來愈商品化。除了不斷上漲的學費,許多學校還透過招收在職生、陸生和國際學生來賺取學分費。大學裡的設備和人員,逐漸變成賺錢的工具,出租校地、禮堂、球場,甚至便宜輸出建教生。有些學校則枉顧學生受教權益,刻意不聘用正式的教員,而透過專案、兼任等名義, 壓榨新科博士,把創造力豐沛的年輕學者當成廉價勞工。校內各級職員人力也逐漸緊縮,以約聘僱、工讀生等種種不穩定的僱用形式,來維持常態性的工作。研究生的獎助金大幅縮水、甚至取消,學生打工成為常態,愈是私立學校、勞工階級出身的學生,愈得透過額外的工作來維持自己的學業。

教育商品化進一步加深社會的階層化。都會區高社經地位的家庭有能力透過補習、競賽外包,讓下一代進入五年五百億的優勢學校; 鄉村地區、農工、中低社經地位的子女,卻必須付出昂貴學費 ,購買次級的教育商品、以及一張浮濫貶值的學歷證書。公私大學之間資源分配不均,強化了城鄉、階級、族群差異。大型學術企業,除了具有不平等的競爭優勢,還透過 BOT 、委外、多角化經營等名目累積資本;而中小型學術企業,則以非都市土地炒作、非典型僱用、建教合作等方式開源節流,勉力苦撐。在這種市場狀況下,政府甚至在面對自己發動的薪資調整方案時,都兩手一攤,要求各校自行處理。政府完全不肯正視教育商品化的危機、不願面對教育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公的問題、漠視新一代學者的苦境、放任基層職員過度勞動、學生學業維持困難,但卻有充足的經費去編織世界百大的幻想!

當前的學術評鑑制度,也與此新自由主義潮流密切相關。它讓知識份子降格為特定期刊文章的生產機器,並建立起層級化與規格化的學術生產線。發表數量成為評價教師生涯成就的唯一標準,讓許多真心奉獻於教學的人遭受制度性嘲笑、羞辱、甚至解僱的命運。教師逐步失去教育哲學的思辨、道德的視野、與批判現況的能力。無數學生已見證愈來愈多無心於教學的教授,不幸的是,學生自己也在高等教育的生產線上,扮演著最底層的異化勞工。校方行政單位搖身一變成為論文數量的檢查員,原先輔助教學的行政角色,竟成了監督績效的管理者,鞭策論文生產績效落後的教授賣力向前。教師做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不復可見,大學做為引領社會進步的良心也澈底淪喪。

在高等教育新自由主義化的同時,我們也將在數年內目睹少子化的衝擊。2016 年時,現有的 32 萬大學生將會劇降至 27 萬,然後在逐年震盪中,於 2023 年降到 20 萬人,預估十年內將有三分之一的高等教育機構關閉。這將伴隨著大量學者與職員的失業,上萬家庭陷於經濟困頓之中,無可估量的知識與技術能力流失於高等教育體系之外。面對如此嚴峻的未來,教育行政體系竟然還指望靠「市場」來解決!完全未意識到這是人才資源浪費的社會經濟危機,也是整個台灣高等教育制度存亡的關鍵。作為知識份子、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我們親臨教育現場,目睹教育的危機與社會的沈淪,又豈能無動於衷?

從過去高高在上的學術象牙塔走出來,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僅是公共知識份子,更是學術市場中的勞動者,只有團結所有教育的勞動者,組成全國性的產業工會,才能跳脫誤人子弟的歷史挫敗,挽救台灣高等教育沈淪的命運。讓我們振臂疾呼:

拯救台灣高等教育!反對教育商品化!停止錯誤的評鑑政策,合理增加並公平分配教育資源,提升教學品質減緩少子化的衝擊!

台灣社會需要一個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工會,一個得以保障合理工作環境與尊嚴、同時捍衛高等教育專業品質的工會。我們歡迎所有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加入,不論你∕妳是職員、約聘僱、工讀生、研究助理、兼任教師、專案教師、各級教授 ... ...,讓我們努力恢復真正的教育精神,為台灣下一代創造一個良善的高等教育環境。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籌備會  敬上

 

發起人(依姓氏筆畫排列) :

王宏仁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王金壽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何明修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何東洪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吳育仁 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

李威霆 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翠萍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李錫隆 國立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教授

周 平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明傑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邱子修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邱花妹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邱獻輝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

范 雲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唐文慧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翁裕峰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莊雅仲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副教授

陳光輝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陳尚志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陳政亮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信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黃書瑋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楊智瑛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管中祥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劉紹華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蔡志杰 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執行秘書

蕭光志 輔仁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魏貽君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助理教授

羅世宏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團結高教基層力量!您的發聲將使台灣高教,燃起正義的力量與未來的希望!「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正在籌備階段 , 誠摯邀請您加入! 會員表單如下 :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入會申請書

 本人申請加入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為會員。

 

             簽章:

年 月 日

 

以下資料除依法規需報主管機關者外,由本會負責保密,僅由本會幹部及工作人員用於會務運作相關工作。

身份證字號

 

 

出生年月日

 

通訊地址

 

 

永久地址

 

 

電子郵箱

 

 

行動電話

 

 

其他電話

 

學校 名稱

 

(或最近一個服務的 學校 )

 

科系 /部門

 

 

職稱

 

學校 地址

 

 

對工會目標、方向、議題的建議

 

 

 

 

 

 

籌備會(理事會)入會審查結果: (本欄申請入會者免填)

□ 通過入會申請       □ 其他

本表請填妥 簽章 後,擲回籌備會:

1. 郵寄 : 62102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 168 號 中正大學教師會林明傑。 或 

2 . 電子信件: 簽章後 以 PDF 電郵 shangchih.chen@gmail.com

主題: 
事件分類: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不知道搞出這樣的組織是否有用,因為歷任教育部長中(包含現任),大部分都可以抓來清算或鞭屍。此外,學界尚有許多招搖撞騙之徒,如那清大中文系裏叫祝平次的傢伙、文化大學歷史系中那個叫周健的。

為什麼不加入各地的教育產業工會
要自己組一個???

因為只看到彼此間的差異而互相排除呀

只有團結所有教育的勞動者,組成全國性的產業工會,才能跳脫誤人子弟的歷史挫敗,挽救台灣高等教育沈淪的命運。
-----------------------------------------------------
這段非常誇張
既然主張團結所有教育的勞動者
那為什麼非要搞只有高等教育工作者才能加入的工會

樓上的諸位:

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好的,而且這是件值得大大肯定與鼓勵的大事,從發起人名單來看,這也是從八0年代後,就參與學生運動、社會運動的五、六年級生,在進入大學這個意識形態教育產業(是重工業)首度以工會的形式進行集結,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要祝福他們,還要幫忙把這個信息傳給你在大學工作的親朋戚友,鼓勵他們都加入這個工會,這才是當前的要務。

期待這個工會的成立,能為台灣低迷的工運,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而且是股革命性的活力。那天要開成立大會,記得告訴我一聲,好當面跟你們祝賀一下。

"合理增加並公平分配教育資源,提升教學品質" 如何達到?如何公平? 公立大學考驗遴選上的校長的教育理念及廉潔操守,私立大學看校長馬屁功夫,往往與治校本事無關及是否貪婪的董事會. 教師一方面經常昧著良心討好學生,只要學生評鑑分數,一方面拼研究升等,作了很多研究但對學生不見得有益處. 研究升等後等著優秀研究生慕名投靠,再一起發表文章再拼大型計劃案累積名利. 專心教學無興趣作研究的,就慢慢的枯萎任人踐踏吧!
佩服已經升等的教授不因己利寶座已穩,出來呼籲教改,但已病入膏肓難救囉! 教育部該管不管,廢教師節立工會只怕沒改成倒使教師變成劍靶! 因國家二十年被搞垮,整體薪資追不上物價與通膨,勞工薪資二十年來調高多少? 相信沒有幾個教師敢言冰封二十年的鐘點費! 誰敢言我花了多少錢才留學才熬出個碩博士! 試問有幾個大學教師願意培養小孩去重蹈覆轍?

王宏仁 王金壽 何明修 何東洪 
吳育仁 李威霆 李翠萍 李錫隆 
周 平 林宗弘 林明傑 邱子修 
邱花妹 邱獻輝 范 雲 唐文慧 
翁裕峰 莊雅仲 陳光輝 陳尚志 
陳信行 陳政亮 黃信豪 黃書瑋 
楊智瑛 管中祥 劉紹華 蔡志杰 
蕭光志 戴伯芬 魏貽君 羅世宏 

練習 回答

什麼是 教育?

這幾年來,我們已親身經歷了台灣高等教育的沈淪。作為其中的勞動者,我們逐漸體會到,要改變這些現象,既不可能依賴身陷市場競爭中的學校公私營企業,更不可能依靠科層管理制下的國家教育體系。唯有我們自己站出來,才有真正改變的機會。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台灣高等教育是新自由主義、過去僵化教育文化的遺緒、教改運動、以及教育官僚化所形成的共錯結構。只有作為勞動者的我們自己站出來,才有可能創造一個良好的高等教育環境。
當前高等教育體制向新自由主義的傾斜已經很明顯了。在「減少干預、市場決定」的方向下,教育愈來愈商品化。除了不斷上漲的學費,許多學校還透過招收在職生、陸生和國際學生來賺取學分費。大學裡的設備和人員,逐漸變成賺錢的工具,出租校地、禮堂、球場,甚至便宜輸出建教生。有些學校則枉顧學生受教權益,刻意不聘用正式的教員,而透過專案、兼任等名義, 壓榨新科博士,把創造力豐沛的年輕學者當成廉價勞工。校內各級職員人力也逐漸緊縮,以約聘僱、工讀生等種種不穩定的僱用形式,來維持常態性的工作。研究生的獎助金大幅縮水、甚至取消,學生打工成為常態,愈是私立學校、勞工階級出身的學生,愈得透過額外的工作來維持自己的學業。
教育商品化進一步加深社會的階層化。都會區高社經地位的家庭有能力透過補習、競賽外包,讓下一代進入五年五百億的優勢學校; 鄉村地區、農工、中低社經地位的子女,卻必須付出昂貴學費 ,購買次級的教育商品、以及一張浮濫貶值的學歷證書。公私大學之間資源分配不均,強化了城鄉、階級、族群差異。大型學術企業,除了具有不平等的競爭優勢,還透過 BOT 、委外、多角化經營等名目累積資本;而中小型學術企業,則以非都市土地炒作、非典型僱用、建教合作等方式開源節流,勉力苦撐。在這種市場狀況下,政府甚至在面對自己發動的薪資調整方案時,都兩手一攤,要求各校自行處理。政府完全不肯正視教育商品化的危機、不願面對教育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公的問題、漠視新一代學者的苦境、放任基層職員過度勞動、學生學業維持困難,但卻有充足的經費去編織世界百大的幻想!
當前的學術評鑑制度,也與此新自由主義潮流密切相關。它讓知識份子降格為特定期刊文章的生產機器,並建立起層級化與規格化的學術生產線。發表數量成為評價教師生涯成就的唯一標準,讓許多真心奉獻於教學的人遭受制度性嘲笑、羞辱、甚至解僱的命運。教師逐步失去教育哲學的思辨、道德的視野、與批判現況的能力。無數學生已見證愈來愈多無心於教學的教授,不幸的是,學生自己也在高等教育的生產線上,扮演著最底層的異化勞工。校方行政單位搖身一變成為論文數量的檢查員,原先輔助教學的行政角色,竟成了監督績效的管理者,鞭策論文生產績效落後的教授賣力向前。教師做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不復可見,大學做為引領社會進步的良心也澈底淪喪。
在高等教育新自由主義化的同時,我們也將在數年內目睹少子化的衝擊。2016 年時,現有的 32 萬大學生將會劇降至 27 萬,然後在逐年震盪中,於 2023 年降到 20 萬人,預估十年內將有三分之一的高等教育機構關閉。這將伴隨著大量學者與職員的失業,上萬家庭陷於經濟困頓之中,無可估量的知識與技術能力流失於高等教育體系之外。面對如此嚴峻的未來,教育行政體系竟然還指望靠「市場」來解決!完全未意識到這是人才資源浪費的社會經濟危機,也是整個台灣高等教育制度存亡的關鍵。作為知識份子、高等教育的勞動者,我們親臨教育現場,目睹教育的危機與社會的沈淪,又豈能無動於衷?
從過去高高在上的學術象牙塔走出來,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僅是公共知識份子,更是學術市場中的勞動者,只有團結所有教育的勞動者,組成全國性的產業工會,才能跳脫誤人子弟的歷史挫敗,挽救台灣高等教育沈淪的命運。讓我們振臂疾呼:
拯救台灣高等教育!反對教育商品化!停止錯誤的評鑑政策,合理增加並公平分配教育資源,提升教學品質減緩少子化的衝擊!
台灣社會需要一個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工會,一個得以保障合理工作環境與尊嚴、同時捍衛高等教育專業品質的工會。我們歡迎所有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加入,不論你∕妳是職員、約聘僱、工讀生、研究助理、兼任教師、專案教師、各級教授 ... ...,讓我們努力恢復真正的教育精神,為台灣下一代創造一個良善的高等教育環境。

所以

王宏仁 王金壽 何明修 何東洪 
吳育仁 李威霆 李翠萍 李錫隆 
周 平 林宗弘 林明傑 邱子修 
邱花妹 邱獻輝 范 雲 唐文慧 
翁裕峰 莊雅仲 陳光輝 陳尚志 
陳信行 陳政亮 黃信豪 黃書瑋 
楊智瑛 管中祥 劉紹華 蔡志杰 
蕭光志 戴伯芬 魏貽君 羅世宏 

練習

回答

什麼是 教育?

欣見高教產業工會成立,也有幾點回饋供參。

觀諸工會成立宣言主文,雖以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貫穿,在實質層面,至少涉及六個議題:

1 高教商品化與其社會效應
2 學費政策
3 學術勞動條件
4 評鑑制度與指標
5 高教經費的分配機制
6 少子化下超額學術人力的配置

這六個議題,工會雖有基本立場的輪廓,在更實質的政策主張上,似乎都還有進一步釐清聚焦的空間。

特別是,從公會籌備至今,我不清楚,創始成員之間,是否有過任何機會,針對上述幾個議題公開討論,凝聚共識?如果還沒有,建議宜儘早規劃。

討論方式上,傳統的研討會是一種方式,也利於形成類似「決議文」之類具有政治動能的文本。但為了在籌備階段促進社群對話,或可考慮建立一網路平台,就上述議題,張貼工會基本立場初槁,當中除列明基本原則,也宜將有待議決的子題列出,供成員審閱回應,闡述意見,釐清爭議與共識。

在論述深度上,做為一斡旋平台,工會對諸多議題的看法,不能只停留在「抽象原則」層面。工會有責任,進到「實質」層面,針對預算配置、招生名額、課程組織與人員編制、晉用升遷政策等種種規劃議題,提出規劃對案。而往往,要進到這個層面,某些原則間可能的拉扯妥協也才會浮現。

知道這個倡議,我欣喜期待,也擔心。欣喜的是,台灣學術界再次展現出足以自豪的能動性,而不只是制度變遷下被擺佈的客體。期待的是,能透過高教產業工會的斡旋,匡正高等體系近年某些盲目短視的政策。

我擔心的是,工會在集體的不滿中,成立不難,卻也容易在後續路線與目標的爭議中,自我瓦解。工會出手的聲勢,需要有成員的共識為基礎,偏偏學術訓練,本質上不利於共識,所以更需要有充分的辯證空間、充足的程序正當性,才不會讓這份理想瓦解。

曾柏文
p.w.tzeng@gmail.com
PhD Student in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Warwick

高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把專任的那些缺乏熱忱,沒有創造力的教授給去除,讓年輕有為的教授進去,在教育部目前尚無法解決少子化問題的同時,請先汰除有些無能且不公的老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