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 2011.07.21 02:54 pm
基本工資調幅,今天就會拍板定案,但無論調幅大小,勞資勢必都不滿意。事實上,工作貧窮問題複雜,本來就非基本工資可以解決,但只要整體勞工薪資持續零成長,官方又不訂基本工資公式,「基本工資」與「工作貧窮」都將難以脫勾。
基本工資調整因為缺乏明確公式及參考基準,每年都是在勞資高度對抗中進行,年年都有的選舉,也隱約發酵其中,讓單純的勞動議題,成為政治操作對象,最後結果常是勞資都不買帳,勞方覺得被出賣,資方則認為被當成討好選票的犧牲品。
基本工資本質,本來是合理的勞務價值計算,也就是從勞動生產力、經濟成長及就業人口統計變化中,找出資方應該提供的基本合理勞務對價。但近幾年因為工作貧窮引起關切,基本工資在勞團口中,成了提供勞工基本生活保障最低基準,要求計入貧窮線門檻,基本工資因而夾雜社會救助意含。
基本工資想要不受政治干擾,唯一方法就是訂定調整公式。無論採物價指數、勞動生產力、工業及服務業平均薪資成長等數據都可,基本工資調整才能避免勞資漫天喊價,跳脫勞資及政治攻防。只是,在此之前,由於各界賦予基本工資不同功能,恐怕光就釐清基本工資定位,就得先有一番論辯,才能進一步談如何訂定公式,否則一樣會陷入各說各話泥淖。
基本工資調整,逐年對立,與工作貧窮化趨勢有極大關係,卻不應是主要解決之道。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曾針對基本工資調整後的勞動成本計算,發現適用基本工資勞工,有8 成受僱於員工30人以下的小公司,也就是說,基本工資調漲增加成本,以微型企業佔最多數。他認為,這些微型企業很多是失業後自行創業者,原本就是利潤微薄,如果再增加成本,負擔更重。
基本工資若調幅3%以上,可能受影響本勞達183萬人,顯示本勞低薪情況的確嚴重;若計入薪資3萬元以下,人數更高達360萬人,占所有受僱者四成四。基本工資調幅固然重要,多數勞工更不解的,恐怕是「為何世界各國薪資皆漲,唯獨台灣不漲? 」,這個答案只要一天找不出來,「基本工資」與「工作貧窮」很難有脫勾的一天。
【2011/07/2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