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危機」與「後後冷戰時代」

2011/08/01

【經濟日報╱社論】2011.08.02 01:46 am

──美債危機在美國國運上的標誌意義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國會共和、民主兩黨已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協議,可望在美東時間8月2日的大限前完成必要程序,以避免美國出現史上首次違約。數月來籠罩美國的債務和不確定感烏雲雖暫時散去,但美債上限危機反映的不只是傳統上有關大政府抑或小政府的路線之爭,也非僅是兩黨的權力之爭;在更大程度上,它折射了「後金融危機時代」下美國國勢在全球權力板塊位移中的衰微之兆。

美國在1945年二戰之後逐漸取代英國成了全球市場經濟陣營的共主。從1900到1950年約半個世紀,英國先後把製造業王國、最大債權國及英鎊作為國際貨幣的三個象徵霸主地位的權杖,一個一個地交出,一個一個地交給了美國。美國成了全球市場經濟新霸主之後,繼續以其體制的優越性,在冷戰時期與另一體制的霸主蘇俄進行兩極對抗。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冷戰時代」開啟。當時,日裔美籍政治學者福山出版巨著《歷史的終結》宣稱,長達將近一個世紀的人類探索最佳體制的歷程或歷史告一段落了,答案已經揭曉,那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政治及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從1990年代開始到20世紀末的這十年,也即是後冷戰的初期,天下確實有萬流歸宗的氣勢。從柏林圍牆到「蘇東波」到中國大陸的體制改革,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龍頭,的確獨領風騷,睥睨群雄。美國的國勢臻於顛峰,如日中天。

但《易經》卦爻的邏輯是,到了「飛龍在天」之後,必須要懂得持盈保泰,否則很快就會「亢龍有悔」。如今看來,2001年很可能就是美國國勢從「飛龍在天」到「亢龍有悔」的轉折點了。那年美國遭到911恐怖襲擊,布希總統迅即反擊,發動阿富汗戰爭;2003年同樣以反恐為由發動了聯合國並未同意的伊拉克戰爭。這些戰爭,尤其是後者,不僅讓美國元氣大傷,在相當程度上也讓美國蒙上了霸權主義的形象。

2008年世紀金融海嘯爆發,重創全球金融與經濟,禍首卻是美國長久以來寅吃卯糧的過度消費、華爾街金融資本家的貪婪,及美國政府對金融紀律的疏於監管;美式資本主義的弊端自此暴露於天下。更讓國際社會不滿的是,美國為了拯救自己的經濟,竟以全球為壑,一再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式資本主義因此成了帝國資本主義。但即使如此,所有一切作為似乎都不足以扭轉美國的財政危機。美國兩黨雖然在大限前各讓一步,達成分兩階段將債務上限提高至2.2兆元,可支持聯邦政府的借款到2013年,但於美國國勢大局及美元的長期走衰已無太大補益。

正因如此,1991年開始的「後冷戰」迄今雖正好20年,從全球權力板塊的消長而言,卻有必要區分為兩個階段。從1991到2000年,是「後冷戰」;從2001年到現在,是「後後冷戰」。後冷戰與後後冷戰雖均為十年,但從美國國勢走向與全球權力結構的變化來看,卻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2001年,美國「飛龍在天」到達顛峰,股市市值占全球一半;包括美國在內的G7,股市市值占全球79%,而中國大陸占1.9%,加上台灣與香港,大中華市值也只有4.5%。2011年,美國股市市值劇減為30%,G7也劇減為56%,大中華則已上升為14%了。

從現在看來,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包括了兩個部分或上下兩集。上集的主角是金融機構;續集的主角則是各國政府,尤其是美國政府了。從1941年開始,標普給美國國債AAA評級迄今70年,如果其債信用評級果真被下調,這將是一個歷史時刻。

1900年,英國從「飛龍在天」步上「亢龍有悔」;100年後的2000年,同樣的事會發生在美國身上嗎?

【2011/08/0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