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土徵條例》 重點放在價格
「公益性」重點失焦 市價難料 修法無效

2011/08/25
苦勞網特約記者

責任主編:樓乃潔

總統馬英九昨天(8/24)宣告將推出政院版《土地徵收條例》後,今天行政院院會就通過了條例的草案,預計下個會期送進立法院審議。自從去年717凱道夜宿行動後,台灣農村陣線就積極展開推動《土徵條例》修法的動作(相關報導),而行政院一直沒有提出版本,造成修法的動作在立法院一直延宕(相關報導),這也是造成今年農民再上凱道的重要原因(相關報導)。

政院版《土徵條例》:
(第3條之2)需用土地人於申請徵收前必須就徵收計畫個別情形評估其興辦事業之公益性。
(第30條)以市價補償地價,且市價應由地方政府經常調查地價動態,每六個月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被徵收土地市價變動幅度,作為調整徵收補償地價之依據。

農陣:政院版只處理價格,模糊焦點

不過,不論昨天馬英九記者會的說法,或者今天行政院提出的修法版本,都只有在「徵收價格」上回應了民間修法的訴求,在最核心的「徵收的公共利益」這一點上,只有宣示性,而沒有具體地呈現在法規上,農陣因此批判這樣的修法是「模糊焦點」。

在《土徵條例》本來就有徵收必須基於「公共利益」這樣的規定,行院草案只是再說了一次「徵收前必須就徵收計畫個別情形評估其興辦事業之公益性」,但是卻沒有評估的程序,「程序正義是很重要的」農陣發言人蔡培慧說,農陣要求的是要在事業計劃提出的過程裡,就要針對計劃的公益性召開聽證會,讓人民意義的聲音提早被聽到。「灣寶(後龍科技園區)就是這樣被擋下來的」蔡培慧說。

在苗栗灣寶居民長期的抗爭下,今年4月14日,內政部區委會以徵用私有土地比例過高、農民耕作意願高,選址區位不當,否決了「後龍科技園區」的開發案。

政院版《土徵條例》:
(第43條之1,大埔條款)原土地所有權人如有繼續耕作意願者,得於區段徵收範圍內劃設農業專業用區,供原土地所有權人申請配售土地之需。
(第3條之1)明定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除零星夾雜難以避免者外,需用土地人不得納入勘選用地範圍。但國防、交通、公用事業、水利事業、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事業所必須或零星夾雜或經行政院核定之重大建設所需者,不在此限。

核心問題沒有解決,行政院甚至將所謂「大埔模式」,將徵收區域內有意願繼續耕種的農戶,劃設農耕區,以集中的方式讓農民繼續耕種,直接寫進法條裡,這種特例變通案的方式,蔡培慧說「如果一個開發案是不必要的,不會因為裏面放了一個東西而變得必要,政府只處理不願被徵地的農民,就不去處理這些工業區的『公益性』的問題了」。至於之前行政院長吳敦義口頭說過的「特定農業區土地不釋出」,這一次也出現在修法的條文裡,蔡培慧說,如果政府真的要落實「特定農業區不徵收」這個宣示,那「台知園區(璞玉計劃)」就是佳的檢視案例。

璞玉(台知園區)案具指標作用

竹北「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計劃內百分之九十九是「特定農業區」(相關報導);採取「區段徵收」的作法,也就是在計劃區裡,把所有的私有土地全部徵收,重新規劃之後,再把開發剩餘的土地標售,來取得開發成本(支付徵收土地的價格);土地被徵收的人,可以領現金,或者領回經過重新計算權利價值之後的土地。這個時候,「農地」已經變成「建地」,「價格」大幅提高,所以領到的地的面積,依據權利價值計算之後,也就大幅縮小,但是,開發後土地的價值,隨著開發案的成功與否,以及土地價值的炒作(以及可能的泡沫化),會有極大的波動。

這樣就衍生出一個問題,行政院版中強調「市價徵地」,「市價」是什麼?如何得知?如何計算?

對於農陣來說,在他們提出的民間版草案中,的確也對「徵收價格」有所著墨,不過談的是「完全補償」,也就是除了土地的價格之外,也包括了農民依賴這一塊土地維生所失去的經濟價值、投入的改良成本…等,「這麼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是在制度設計上,讓徵收變得很困難、以減少徵收的情形;再來,也是希望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讓農民能得到一個合理的對價」;簡單地說,農陣看待農地的價值是「使用價值」,但是官方卻只把農地當作具「交換價值」的商品,而且,不想賣都不行。

6069604372_dbf0e85667_m.jpg「璞玉田」一坪7萬5?這當然不是「農地」的價值,而是它將成為「建地」的預期價值,但是這個「預期價值」是不會實現,誰也不知道,那麼這是「市價」嗎?這又有誰知道、誰能說呢?(攝影:孫窮理)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發言人彭揚凱支持農陣的觀點,他認為徵收的「公益性」和徵收的價格是兩個層次的問題,不能混為一談。不過在談到「市價徵地」問題時,他認為,從今年行政院丟出依實價課稅的「奢侈稅」議題之後(相關報導),政府如何掌握房地產交易的實價,以及這個「實價」如何透明化的問題,就變成一個議題,「目前有好幾個法案現在都在審」彭揚凱說,要做到「實價登錄」、「資訊透明」,才有可能「實價徵稅」、「實價徵收」,這是一個整體的政策,而現在對這個政策如何把房地產導向正面、健康的方向發展這一個主要的目標都沒有被好好地討論,反而是政府單位不斷拿出一堆技術性問題在卡制度的推動,「現在國民黨在立院佔多數,民進黨也不反對按實課稅,如果要通過,早就通過了」(在政院政策放出來之後,立法院長王金平就馬上回應說「配套立法有困難」了)。

兩段相關的苦勞talkshow
「奢侈稅」是真打房,還是假牽制?

Watch live video from Coolloud Talk Show on www.justin.tv 徵/爭什麼? 716農民重返凱道

「市價」是什麼?

在都市裡面,房地產的交易,大多數透過仲介,相對下有一個較明確的制度與遊戲規則,連在都市裡要做到正確掌握實際交易價格都已經有困難了;更何況是在農村地區,尤其是這些在各種吹泡沫的「都市計劃」、「產業園區」計劃下的土地,它們作為「農地」、「建地」的價格、投機客頻頻換手炒作的價格,市場上亂喊的價格,以及隨著開發案的成功或失敗,以及泡沫化的價格;在大規模炒作,加上缺乏明確遊戲規則的情形下,「現在這些農地都是用非農用的價格在買賣、用非農地的方式在估價,農地當建地賣,價格都只是『預期』的價格」,彭揚凱認為,所謂「市價」將更加難以被掌握。

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像「台知園區」這種區段徵收計劃裡,因為政府會用「價值相當」的建地去「換」農民的農地,而怎麼樣的價格才是「相當」?彭揚凱認為,在缺乏標準的情形下,政府只需要把開發後建地的預期價格拉高(反正價錢都是吹泡泡吹出來的),就可以把現在「公告價格加四成」與所謂「市價」之間的差距給做掉,這種情形,就跟現在「都市更新」,在「權利變換」計算的時候,建商從中獲利的邏輯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這個只處理「徵收價格」問題的修法,對被徵地的農民,是看不出有什麼實際利益的;而這種作法,會不會反而鼓勵了類似「買空賣空」的區段徵收?蔡培慧認為很有這個可能,她覺得政院版可能成為一場「災難」,而彭揚凱也不否認會有這種可能,不過他認為,這樣搞下去,也有可能會增加徵收的爭議,搞得一團混亂,讓一些地方政府因而卻步。

相關報導: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