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孫窮理
福島核災至今屆滿第8個月,清理的工程卻仍然持續著;至10月底為止,已知有3起現場工人死亡事故,核災尚未有終止跡象。另一方面,上周四(11/3)總統馬英九宣布能源政策時,除既有「核一、二、三不延役」外,也強調「核四2016前商轉」。今(11/11)日環保團體於總統府前,施放掛有「距離核四廠41公里」的紅色大氣球,提醒馬總統「核災就在你身邊」。
上周四總統馬英九於府內說明能源政策,除了提升低耗能產業與綠能比例外,並強調核一、二、三廠不延役,核四在安全、穩定的狀況下,2016年商轉。不過,七月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林宗堯提出核四不採統包以及數位儀控系統的問題,日前台電又因違規變更設計,遭原能會罰款1500萬元,在這些問題未解的情況下,卻先拋出商轉期限,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李卓翰質問,在這樣的情況下,總統馬英九如何保證核四的安全?
立委田秋堇也反駁,核四目前尚未運轉,已經因為位於地震活躍區域、距離海岸過近,而被世界核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列名世界最危險14座核電廠之一,「總統馬英九說核四安全才商轉,現在卻沒有官員敢保證核四100%安全。」她指著紅氣球說,福島核災後,距離180 公里的濱岡核電廠,在沒有發生事故的情況下停機,反觀核四距離總統府只有41.5公里,「日本都覺得180公里不夠遠,核四如果發生事故,3小時內就會擴散至台北,民眾只能自求多福。」
另一方面,福島核災後,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相繼提出廢核的具體時程表,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歐洲有相互支援的智慧電網,台灣能源90%仰賴進口,因此不能貿然廢核,「否則大家沒有電梯坐。」
對此,綠黨發言人潘翰聲批評,歐洲各國有能力提出非核家園具體時程表,歐洲大陸電網不是必要條件,「德國總理在國會上就強調,非核家園不會向國外購電。」他指出,非核家園的落實,更重要的是課徵能源稅以及推動再生能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也表示,德國、比利時與瑞士等國能提出「非核家園」,關鍵在於抑制電力成長,譬如德國預計2020年時,用電需求將較2010年減少7%。反觀台灣核能政策的制定,卻是以未來十年用電量將成長3.6%的假設為基礎。換句話說,非核家園的推動,有賴於產業結構轉型以及節能。
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主委蔡雅瀅律師表示,馬英九宣布能源政策時,提到《環境基本法》第23條「政府應訂計畫,逐步落實非核家園」,她認為依照目前核電裝置容量占12.6%、尖峰負載備用容量23.4%的電力結構來看,即使馬上實現非核家園,電力也夠用。她質問,既然要實現非核家園,為什麼政府無法提出「用電零成長或是負成長」的產業政策?她呼籲政府應該就何時、如何達成非核家園,舉行聽證,讓人民取得充分資訊,共同參與決定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