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宴請矽谷高階主管時,問蘋果故執行長賈伯斯:iPhone可能移回美國做嗎?賈伯斯斬釘截鐵地回答:它們是回不來了。
歐巴馬的問題正好觸及蘋果的中心信念,不過蘋果把工作外包給海外代工廠,不只著眼於勞工成本較低的優勢。海外代工業者的規模和彈性,還有海外勞工的勤奮和技術,都遠遠超越美國,「美國製」不再是蘋果多數產品考慮的選項。
蘋果已成地表上最知名、最受尊崇、最多人仿效的一家大公司,其毫不鬆懈的營運技巧,是成功的部分秘訣。不過,讓歐巴馬和經濟學家與決策者氣惱的是,蘋果和許多高科技同業,不像其他知名企業在全盛時期會積極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
通用汽車(GM)在1950年代僱用40萬名美國人,奇異(GE)1980年代在美國的員工也有數十萬大軍。蘋果目前在美國僱有員工4.3萬人,海外2萬人,但還有更多人為蘋果的代工廠工作:有70萬人在設計、建造和組裝iPad、iPhone和其他蘋果產品,但他們都是亞洲、歐洲等外國公司的員工。
白宮經濟顧問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就說,現在為何這麼難在美國創造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蘋果正是最好的例證。如果這是資本主義的巔峰,那我們應該要擔心了。
蘋果高層主管表示,把產品委託海外製造商生產,是他們此刻唯一的選項。一名離職主管回憶道,多年前iPhone離上架不到幾周,在賈伯斯要求下,突然決定重新設計iPhone的螢幕,但組裝線如此一來得被迫撤換。新螢幕在午夜時分抵達那座亞洲工廠。
一名領班馬上從公司宿舍裡叫醒8,000名員工,每人分到一塊餅乾和一杯茶,然後被帶往工作區。半小時內一條兩班制的生產線啟動;96小時內那座工廠每天可產出逾1萬支iPhone。
那名主管說,他們的速度和彈性直叫人驚嘆,沒有一座美國工廠能比得上。
幾乎任何電子公司都有類似的故事,外包也早已成為數百種產業的常態,會計、法律服務、銀行、汽車製造和製藥,無一不外包。
曾任美國勞工部首席經濟學家的史蒂文森表示,美國企業過去曾覺得有義務支持美國勞工,即便從財務角度來看那不是最佳選項。如今獲利和效率才是王道。企業和另一派經濟學家則批評,上述想法未免太天真。企業主管指出,美國勞工是全世界教育程度最高,但這個國家訓練不出足夠的中階技術人才,供工廠使用。
蘋果多名主管私底下表示,世界已經改變,不能再用聘僱多少員工來衡量一家公司的貢獻。蘋果的成功也讓美國經濟受惠,只不過是藉由讓創業人士有更多機會和力量的方式,同時也為電信營運商和貨運等產業創造就業機會。
最後一個重點,提振失業率並不是他們的工作,「我們唯一的義務是竭盡所能做出最好的產品。」
蘋果之所以找亞洲代工廠代工,看上的不只是勞工成本較低廉。對科技公司而言,採購零組件和管理供應鏈,把零組件和服務從數百家公司湊在一起的成本,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