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自由貿易協定中必須面對的真相

2011/04/11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台灣自古早以來,一直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是歐洲重商主義進行東亞貿易活動中商賈、海盜與探險家的活動區域。西班牙、荷蘭在17世紀都曾在台灣建立商業據點,台灣此一高度外貿發展的島嶼與商業資本主義共生的歷史甚為久遠,即便經歷明鄭、大清國、日據及國民政府,直到今天都仍維與資本主義高度接軌的經濟型態。

相對於其它仰賴農產品或是礦業出口的發展中國家,台灣在1960年代出口擴張的經濟奠定了工業發展的規模,「開放」成為島內不分統治主還是一般民眾普遍存在的意識型態;曾經在19世紀抱持閉關自守並被列強強開國門的中國與韓國,「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體想法則不時在歷史的某些特殊階段現身。而台灣幾乎免疫,除了先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時期的小騷動另當別論。

也就是因為長期以來對自由貿易體制保持開放歡迎的態度,也因此朝野與民間,無論對像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貿易談判或是雙邊貿易協定(FTA)等潛在問題的敏感度相對不足,從陳水扁到馬英九,每每將簽署「台美自由貿易協定」掛在嘴邊,視為必要的政績,但究竟這當中有何蹊蹺?《韓美自由貿易協定》(KORUS-FTA)引發的爭議或許有些借鏡之處。

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背景

從西雅圖到坎昆會議,WTO的多邊談判機制不斷受阻,歷經多年談判,許多國家早已不耐,紛紛尋求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式進行優惠貿易。

相較於以形成共同體的歐盟,以及在經貿議題上緊緊抱在一起的東協,東北亞則透露更為詭譎的氣氛。從韓國的角度來看,因與日本的出口產業結構相近,都以汽車與消費電子為主,且日本的科技較為領先,因此與日本的FTA談判於2005年在國內各界、尤其是財團的反對聲浪下終止。

再來是中國的崛起,讓韓國一方面感受到龐大的競爭壓力,同時又必須面對中國已成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現實,且越多的投資意味更強的依賴。

因此,對美簽訂雙邊FTA,成為韓國不分派系的執政菁英競爭認為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政策。

民間反對的聲浪不絕,總的來說,根據加拿大德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社會暨社會人類學系朴美(Mi Park)教授的研究指出,南韓的市民團體認為韓美自由貿易協定出賣韓國的經濟主權、文化主權以及國家主權,反對到底。

農業問題:小農經濟的再解體

即便當前的韓國辦過一次奧運(1998年漢城奧運),與日本合辦過一次世界盃足球賽(2002),於1996年成為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但韓國的農民處境反而類似發展中國家,面臨破產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源頭,則與冷戰架構相關。美國政府於1954年由總統艾森豪簽署了《公法480號》(Public Law 480),美國的食物援助不僅面對西歐,還包括了其它發展中國家。根據這個法案,南韓收到相當於8億美元的糧食等農作物捐贈,主要是小麥與棉花。不要錢的農作物嚴重威脅了南韓農民的生存,南韓可耕作農地銳減,大量破產的農民只能到都市邊緣找工作,成為南韓工業化過程中源源不絕廉價勞動力來源。

此一過程殷鑑不遠,尤其在WTO的自由貿易體制之下,一方面禁止發展中國家對農民進行補貼,另一方面歐盟與美國又大量補貼農作物,並傾銷到其它國家,此種不公平競爭讓韓國農民大為光火。2003年9月於墨西哥坎昆召開的第5屆WTO部長會議時,前去抗議的「韓國農民聯盟」會長李京海舉刀自殺抗議記憶猷新。也因為在過去美元的捐贈下南韓農地荒廢化,形成糧食高度依賴外貿的結構,南韓農產品的價格在過去幾年一直暴漲,有時幾個月內的漲幅可以高達50%。「韓國農民聯盟」會長李光錫表示:如果韓國依賴其它國家提供糧食,整個國家都會因此受到威脅。

民主勞總(KCTU)同樣反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中的農產品貿易,其反對的理由同樣是擔憂過去的狀況重演:更多的農村破產導致更多的農民來城市成為雇用工人從而對工資等勞動條件形成下修的壓力,這對反對非典型勞動的運動更加不利。

糧食問題同時也讓財團嗅得商機。大宇物流2008年與當時的馬達加斯加政府簽署租地耕種99年的協議,面積高達320萬公頃,約佔馬島耕地的半數。後來因為該政府被民眾推翻,協議被新任總統拉喬利納(Andry Rajoelina)以保衛國土為名取消,大宇物流方鎩羽而歸。這無疑是另一個反諷:南韓農民的破產與財閥對外農業拓殖發生在同一時間。

農業問題:美牛與基因轉殖作物

同樣涉及財團利益的還包括美牛問題。韓國是亞洲國家中牛肉人均消費大國,是全世界進口美國牛肉的第三大國,美國狂牛症爆發之後,韓國政府也在開放與禁止進口之間擺盪。但華盛頓方面則一直將美牛開放當成兩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前提,而李明博總統一上台就恢復美國牛肉進口的決定,就被國內譏為「朝貢外交」,2008年夏天韓國的社運展開大反對,迫使南韓總理韓昇洙在上任後第107天提出內閣總辭,總統道歉,但美國牛肉還是進口了,社會運動界咸認這是對韓國民眾健康安全及國家主權的危害。

《韓美自由貿易協定》對健康的危害,還包括了智財權與服務業開放的問題。強力推動智財權,將讓現有藥品的價格飛漲,同時教育、能源、健康等服務產業,也將在跨國資本的壓力下開始走向私有化的道路。

當中最大的爭議還涉及基因轉殖作物。韓國是聯合國公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簽署國之一,該公約的目的在監管基因改造生物,防止基因改造生物的轉移、處理和使用破壞環境和人體健康,韓國已經完成相關國內立法工作。然而,基因轉殖產業大國的美國並未簽署這項議定書,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美國的基因轉殖商品在《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保護下,無需特別就基因轉殖內容而標記,即便直到現在兩國立法機構並未對協定行使同意權,但美國的基因轉殖小麥、玉米已經無需特別標示,堂而皇之進入韓國市場。

汽車產業與環保問題

南韓的汽車產業在這幾年發展相當迅速,不僅一般小轎車打入歐美市場,就連小貨卡也獲得美國民眾的青睞。另一方面,美國汽車產業一方面擔憂韓國汽車會不會像當年日本車一樣蜂湧入市,打擊美國汽車產業,但又希望能夠透過韓美自由貿易協定打入韓國市場。為了韓美自由貿易協定能夠順利簽署,美國政府維持韓國車的進口關稅為期5年2.5%,韓國政府先是維持8%,並自第4年起降低美國汽車進口關稅到4%,並同意修改車輛的排放標準,修得更寬鬆,以配合美國高耗能、高排放的汽車進口。這的確相當反諷,美國總統歐巴馬不斷的在國際場合中宣傳他要重回京都議定書,重視清潔能源使用,但當美國政府同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時,卻反其道而行。

除了環保問題外,汽車產業也讓美國與韓國的工會運動內部主張出現意見上的分裂。美國總工會(AFL-CIO)主席川卡(Richard Trumka)、鋼鐵工會主席傑拉德(Leo Gerard)以及通訊工人工會的意見基調是反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原因很簡單,即便韓國政府在汽車業再做出讓步,也不希望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造成勞工失業的經驗再次上演。但是美國汽車工人工會(UAW)的態度恰巧相反,工會主席金恩(Bob King)相信美國汽車產業有機會攻佔韓國市場,這將有利於增加工作機會,同樣站在支持立場的還包括食品與商業工會(United Food and Commercial Workers),期待美國肉類食品能夠在韓國搶到好生意。

韓國最重要的汽車工會、也就是現代汽車工會的態度,同樣與民主勞總相去甚遠。包括民主勞總、民主勞動黨等市民團體,秉持維護國家主權、經濟主權的國族主義意識,反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前的現代汽車工會的確勇於罷工,甚至在2008年都還通過會員投票以55%的支持率通過反美牛進口罷工的提案。但2009年後,新上任的工會主席李京勳的工會經營理念較不激進,他上台後與資方簽訂工資協議,調升工資與獎金,從2008年到現在為止已經連續兩年沒罷過工,當然,現代工會現在自然不會為了《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罷工了。

即便兩國行政機關早已於2007年就《韓美自由貿易協定》架構達成協議,但兩國的國會仍未就行使同意權。然而,是項議題在韓國早已捲起千堆雪,社會抗議在2005年之後達到高峰,韓國社運團體的國族主義認同強烈,面對美國的壓力激發起保衛國家主權、經濟主權與國民健康主權的熱望,反而更洞悉了美國政府及財團推動全球化的目的與利益,不管你是對國際自由貿易一頭熱,還是從未認真思考過是項問題,韓國市民社會的看法與抗爭經驗,尤其值得國人認真看待。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