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歐自由貿易協定」(KOREU-FTA)即將於7月1日上路實施,談判完成已3年有餘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KORUS-FTA)業已進入批准階段,21世紀的韓國,展現出「世界化」的抱負,也迫使亞洲其他國家加速啟動與美歐兩大經濟體的自由貿易雙邊談判作業。經濟部次長梁國新6月將代表台灣前去歐盟表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意願,減緩國內紡織業、橡膠業產品外銷歐盟國的關稅障礙。
歷史因素 韓農反美侵略
相較於韓歐協定,韓美協定在簽訂期間在韓國遭遇的抵抗激烈程度,讓人印象深刻。共有超過3百個包括工會、農民組織、都市中產階級團體等市民社會團體,於2006年3月組成了「韓國反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連線」,據韓國保守派媒體朝鮮日報的報導,光是2006年一年,韓國就有62起「非法、暴力活動」,民主勞總也發起反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總罷工及遊行活動。抗議活動聲稱農產品自由化圖利美國企業農產品銷售,對韓國農戶只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韓國市民社會團體有其一整套歷史觀與世界觀。就歷史觀而言,韓國市民運動結合左翼與國族主義史觀,將1866年美國薛爾曼將軍艦駛入大浦洞江、強開韓國貿易大門,視為美國「侵略」的開始;1960年代美援免費供應的糧食摧毀了韓國的農業,造成韓國農村破產,外流的農村勞動力造成都市工人勞動條件下降;1980年光州事件,美國站在支持鎮壓者的立場,阻礙韓國民主化;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美國企業低價收購南韓財閥;新仇舊恨滋養了韓國國族主義中的反美因數。
就世界觀而論,反對美國領導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是其最大公約數,但如同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e University)社會暨社會人類學系教授朴美(Mi Park)所言,並不反對南韓企業如同其他國家跨國公司所進行的海外投資、生產行為。
權衡輕重 產業未來難斷
因為已有一套既定的史觀與世界觀,所以對現實世界觀察難免有所扭曲,這是任何一套既定意識型態在看待客觀世界時必然出現的折射。比如說,稻米是盧武鉉執政期間堅持不納入談判項目的禁區,玉米、麥類、大豆較不會影響到的原因,是已經完成了自由化,換言之,已經破敗了,所以影響有限。
牛肉類的關稅將在15年內從當前40%逐年下降2.7%降到0%,南韓的牛農受惠於2003到2006年的美國牛肉禁運而有所成長,但同時對美牛肉進口關稅逐年下降1.5%,同時澳洲牛肉填補了美牛的空缺,因此,如一口斷定南韓牛農在未來必定缺乏競爭力,恐怕仍有疑問。
另外,對韓國蔬果產業議會產生不均等的影響。蔬菜類鐵定會遭受美國同性質商品進口的衝擊,但水果類則因為東西出產口感有別,美國出產的蘋果與桃子即將在20年內從當前45%的關稅降到0,確實會對韓國水果產業造成衝擊,但衝擊會有多大,則待觀察。比較會有負面影響的是濟州島的柳橙,在7年後關稅將降到0,預期濟州島柳橙的競爭力將衰落。
但在「世界化」(韓人的全球化用語)下的韓美協定中,所規範的不僅是以降低關稅為主的傳統農業,所涉及的尚包括了基因改造作物的准入。韓國過去對基改作物的進入市場有其相關規範,在2000年後基本上是不許基因轉殖作物進入食物供應鏈。但在韓美協定協議商談的過程中簽署了農業條款,該農業條款簽署後的2008年滿載70萬噸基改玉米的美國商船就開到韓國,2月,102種包括糧食與飼料的基改作物進口到韓國,當中70%來自於孟山都、杜邦與陶氏化學等跨國生化與農企業的產品。
背後因素 平衡中國崛起
然而,韓美協定並非僅僅是一雙邊自由貿易的經濟性協定,它本身具有國家安全與戰略意涵,尤其是美國與韓國都需要平衡中國崛起的效應。光就農產品這一點而言,不容諱言的是,韓國政府在韓美協定中對美國農產品的開放程度,比以往的FTA都高,以2007年韓國的農產品進口結構為例,韓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金額占19%,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占22%,對中國的農業依賴已成,韓美協定實施之後中國的農產品將遭遇更強大的競爭對手,對韓國執政當局而言,選擇依賴美國的動力要強過中國,但是對反美的反新自由主義民眾運動而言,依賴美國就是對美帝稱臣,更加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