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地圖:IKEA的媒體化妝術

2012/04/09
自由撰稿人

瑞典IKEA是全球最神秘的企業,也是最擅長操縱顧客購買行為的傢俱品牌之一。約拿.史丹納柏(Johan Stenebo)在IKEA任職20多年,從基層做到創辦人坎普拉的貼身機要與IKEA綠能科技公司執行長,以核心局內人的身分於離職後出版了《IKEA的真相:藏在沙發、蠟燭與馬桶刷背後的祕密》,揭露了他對IKEA內部實況的第一手觀察。

有別於一般書籍對IKEA隱惡揚善的談法,史丹納柏在接近書末的章節中,直言IEKA多年來之所以能夠不沾黏各種負面新聞,在於IEKA有目的性地力行「不沾鍋策略」,即以捐款國際環保團體、兒福團體的贊助計畫,來美化其在生產過程中為節約成本所致生的違權爭議。

IKEA歷年所涉爭議包括:瑞典電視台曾以紀錄片揭發IKEA合作的製造商雇用童工在惡劣環境下工作;木材原物料產地近9成來自中國僅存的森林或西伯利亞未受侵擾的天然林,以及不易復育的熱帶雨林;以虐待方式自活禽身上取得低價羽絨至少長達30年;以及生產塑膠、金屬、玻璃製品所產生的居高不下的高排碳量。

IKEA的獲利之道在於精準掌握「從森林到顧客」全球生產鏈上的每條產品線,都能榨取到最低成本,以確保終端產出在同業中能擁有最低價的競爭優勢,達到最多銷量並賺取最佳獲利。換言之,IKEA很清楚每種物料的產地來源、工廠作業環境與勞動狀況;但只要有媒體調查報導IKEA的負面消息時,IKEA總公司皆一概辯稱集團旗下合作往來的代工廠商數量龐大,不可能一一掌握外包廠商的作業狀況,將所有黑心劣跡都歸咎為當地分包商的錯,總公司完全不知情。

不僅如此,IKEA也深信當一家公司被認為在社會和環境上持續善盡職責後,就算某天被發現犯了錯,媒體在批評時也會有所保留。故為了讓媒體對IKEA放任包商雇用童工的負面報導消聲匿跡,IKEA遂主動與「聯合國兒福基金會」(UNICEF)合作,分5年捐款4億2千萬克朗贊助在印度的村落重建計畫,提供印度兒童就學補助。然而,相較IKEA集團每年獲利2百億克朗、坎普拉的財富、IEKA的價值,以及IKEA從60年代開始販賣印度手工編織地毯的幾十億收入,IKEA捐給UNICEF的金額僅九牛一毛,但卻占了UNICEF用於印度基金的4成,成了UNICEF的最大捐款機構。

另方面,為了掩飾伐林真相,IKEA亦捐款給「世界自然基金會」,並與「綠色和平組織」合作,資助「全球森林監測計畫」。IKEA精心安排的「不沾鍋策略」是,主動與知名的NGOs密切合作打好關係,持續捐款供養NGOs的工作人員,以換取當IKEA出現媒體揭露的負面新聞時,這些NGOs能出面替IKEA說話,證明自己是正派經營的公司。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