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使用「後薄熙來時代」這樣的語詞,看起來似乎過於抬高了薄熙來的地位,然而,薄熙來的起與落,又確實是1989年後,大陸政治上最具張力、最富戲劇性,影響也相當深遠的重要事件。從這個角度,我們還是暫時使用這個語詞,來幫助我們觀察、理解大陸政局未來可能的走向。
有人形容大陸的高層政治是在三分透明的布幕後演出的戲劇,可以看到人影晃動,卻說不清誰在戲台上、又扮演什麼角色,說了哪些台詞。我們可能很難精準判斷大陸高層政治的人事布局、權力動向,但是從大的趨勢來看,在「後薄熙來時代」,大陸政治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留意:政治改革前景不容樂觀,尤其是西方式民主改革道路絕難推動;沒有薄熙來的薄熙來路線仍然有大市場;不是薄熙來的新薄熙來仍大有可能出現。
很多海內外觀察家認為薄熙來的倒台,代表中共高層改革勢力的抬頭,也是改革意志的彰顯。不過,從近日來中共官方對薄熙來問題定調為「黨紀國法」問題來看,溫家寶在兩會後記者會上大談的反思文革、積極改革,並未成為當前的主旋律,「改革」的話語固然不能從官方口徑中消失,但「穩中求進」才是真正的主旋律。
平穩交棒、平穩接班、平穩過渡,是當局下定決心處理薄熙來的真正動力。固然有個別中共領導人不斷強調「不改革將是死路一條」,但更多中共領導人憂慮的是,大幅度的政治改革將使動盪更大規模、更快速的到來。最近中共官方媒體針對薄王事件的評論文章也不斷強調「敵對勢力」、「錯誤意識形態」的存在,要「旗幟鮮明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在軍中批判「軍隊國家化」等觀點,凡此種種,都讓人看不到多少的改革氣象。大陸政改的前途,還取決於社會壓力的強弱以及黨內不同派別的力量對比。
而就失敗的薄熙來一方來說,不少人將薄定位成「左派」,如果此說成立,這裡的「左派」也不是西方的左翼,而是運用專政手段來分蛋糕、息民怨的政治謀略。不容諱言,在大陸當前官民矛盾、貧富矛盾激化的情況下,這樣的政治「路線」確實大有市場。薄熙來在中共高層權力鬥爭中真正招致失敗,主要不是他的民生措施,也未必是單純的唱紅打黑,主要還是他個人行事作風問題。相信在「後薄熙來時代」,仍然會有政治人物依靠類似薄熙來的偏左路線來博取民心、累積資本,只不過在具體做法上將會汲取薄的教訓,有所調整。這是「沒有薄熙來的薄熙來路線」。
最後,薄熙來結黨謀權的高調作為,既突顯了中共領導集體權威的日益低落,也說明一度被視為穩定成熟的中共接班規則仍有明顯破綻,因為這套遊戲規則始終缺乏令人信服的民主與透明程序。而威權強人的逝去和黨內民主規則的缺失,都將使類似薄熙來這樣的挑戰者有不斷出現的可能,只不過未必是採用薄的偏左路線,未來新起的實力派人物,也可能選擇其他的政治路線來牟取更大的權力、更高的位置。這就是「不是薄熙來的新薄熙來」。
兩岸政治體制不同,兩岸關係卻愈來愈緊密,在王立軍事件爆發、薄熙來倒台,大陸政局進入劇烈變動期後,台灣除了聚焦大陸的「經濟利益」外,更要對大陸政治社會動向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從而更周延的思考因應變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