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員比客戶多 公股行庫延時營業 想關關不掉

2012/04/16

2012-04-16 05:52 中國時報 【黃琮淵、沈婉玉/台北報導】

門可羅雀講求服務至上的民營銀行紛紛延長營業時間,公股銀行也被迫跟進,部分分行營業至下午5點,不過由於民眾長期的習慣還未適應,3點半過後營業大廳人潮銳減,1位民眾坐在椅子上翻閱存摺,呈現門可羅雀的景象。(黃世麒攝)

 八大公股行庫試辦延長營業時間,迄今超過一年,來客數常是個位數,成效不彰。每間分行每月得多四、五萬元支出,每年就要多花上百萬元,但因立委沒有主動喊停,各銀行是「想關也關不掉」,只得繼續燒錢。

 對此,當初提案的立委費鴻泰說,如果利用此項服務的民眾不多,「應該是行庫不夠認真、宣傳不夠」,他認為公股行庫不能總想吃大鍋飯,應仿效花旗等外商銀行,藉由更多的服務來增加更多的收益。

 立法院財委會前年底決議,為了便民,八大行庫得各選出兩家分行,試辦延長營業時間到下午五點,而在財政部協調各行庫錯開試辦地點後,挑出台北、台中、高雄與基隆等十六家分行,於前年十二月起試辦。

 為了符合財委會的便民要求,各行庫挑選試辦分行,都選在人潮眾多的商業區,原以為會吸引不少民眾上門,未料試辦一年餘,每天上門的民眾卻寥寥可數,有時候甚至只有個位數,連行員都比客戶多。

 即便成效不彰,但因財委會當初要求行庫試辦,但卻沒訂出何時評估是否續辦的「落日條款」,導致試辦延長營業這項措施,就一直僵在那,行庫也不敢擅自喊停,只好每月繼續耗。

 行庫主管指出,為試辦延時營業,各分行每個月得多支出四、五萬元,主要是花在給行員加班費,以及聘用保全的人事費上,畢竟因延長營業時間到下午五點,保全工作絲毫鬆懈不得,這筆錢也很難省。

 而以每月多花四、五萬元,除以每月廿二個工作日,每日來客以十人計,平均每個客戶服務成本超過兩百元,是正常營業時間(三點半以前)內,每位客戶服務成本的四到五倍之多。

 更尷尬的是,因為超過三點半,跨行匯款、申購基金都不能做,延時營業會來的客戶,多辦理存、提款,以及繳交公用事業費用等「便利超商就可以代勞的業務」,效益更低,銀行無法從客戶身上賺到錢,等於在做白工。

 財政部國庫署長凌忠嫄表示,延時可辦理的業務有限,效益不大,若業務範圍能擴大,效益應會較高;但若全面延長營業時間,恐增加人事支出,銀行必須整體衡量擴大業務的成本效益,原則上「尊重各銀行的判斷」。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