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一股來自於馬來西亞的草根力量已染黃了整個世界!

2012/04/27

遠在三千兩百公里外的大馬遊子在此向祖國,以及為她的民主自由朝暮奮鬥不歇的同胞們,獻上我們誠摯的團結互助之聲:

2010年杪北非突尼斯爆發茉莉花革命,隔年阿拉伯之春隨之成形,直至今年,緬甸軍政府通過決議釋放權力踏上民主步伐。眼看民主浪潮勢不可擋,唯獨馬來西亞執政黨依舊故步自封,企圖以換湯不換藥的小步伐開放政策取代實質的民主進程。我們的政府甚至試圖壟斷媒體以控制訊息的傳遞,並假藉旅居外國者久未返國不知國內政治狀況之名,行扼殺海外公民投票權之實,漠視了馬來西亞公民對民主與人權尊嚴的共同追求與渴望。

我們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公民,我們也都希冀畢業以後可以報效祖國,在馬來西亞施展長才,參與國家發展與建設的工作。我們并無異於那些身在大馬的公民,對於祖國同樣是懷抱著崇高的理想。因此,我們殷切盼望馬來西亞的改變能夠得以實現,並且深信公平乾淨的選舉終要到來!

旅台生對近期國內事件的看法

經過2011年7月9日於首都吉隆坡舉行的「淨選盟2.0」(Bersih2.0)以後,我們越發地期盼選舉委員會與政府能夠有所作為,及早回應淨選盟的8大訴求,促使我國選舉制度的改革更趨完善。無奈,政府、國會特委會、選委會所執行的改革建議方案,卻顯得毫無誠意,選擇性地進行選舉改革,企圖用假改革來敷衍人民正義之訴求,其結果只是徒增人民的不滿。

對於此次淨選盟舉辦的「淨選盟3.0」(Bersih 3.0),我們一致予以認同與支持,并再一次重申本次淨選盟所提出的八項訴求,即重新整理選民冊、改革郵寄選民方案、使用不退色墨、自由及公平使用媒體、至少二十一天的競選期、強化公共機構和制度、停止貪污、以及杜絕骯髒政治。我們認為缺乏公平的選舉制度,「議會民主」便是形同名存實亡,而執政政府所釋放的部分開放措施,如諸多限制的《和平集會法2011年草案》、以《安全罪行(特別程序)法案》取代《1960年内安法令》,充其量也都不過盡是一些掩人耳目的戲法。4月20日淩晨時分通過的《1954年選舉犯錯法令修正案》,更是弊端處處俯拾皆是,與真正意義上的選舉改革實是漸行漸遠。

參與選舉是人民的基本權利,無論海內外的馬來西亞公民都理應獲得保障。然而,政府多次對海外選民行使投票權利的事宜開出空頭支票,至今未有實際的運作。政府與執政黨領袖更曾以技術問題、人力有限、海外選民與國事脫節,甚至是海外選民未繳稅這等荒謬的論調否定我們的投票權。我們促請有關單位尊重海外遊子作為馬來西亞的公民,以便實現真正的一人一票制。對此,我們必須再次強調,推動海外郵寄選票的前提正是徹底的選舉改革,唯有透過這樣的改革,方能杜絕海外遊子的郵寄選票淪為政治黑箱的工具。

綠色集會3.0與靜坐抗議集會同時舉辦,訴求依舊不變——撤離萊納斯稀土廠。2012年2月26日,以要求萊納斯稀土公司離開關丹為訴求的綠色盛會2.0,是國内史上一次最大型的反公害集會,惟政府最終仍決定做出悖逆民意的決定。稀土厰的運作迄今仍存在著許多不透明的作業程序,無人能對工廠運作後的安全問題做出保證,像是最為人詬病的幅射廢料處理程序。1980年代的紅泥山稀土事件便是前車之鑑,倘若我們不懂吸取教訓,接下來可以想見還會出現更多的幅射受害者。有關當局信誓旦旦保證稀土工廠不會危害國民健康,卻又無法提出令人民信服的證據。有鑑於此,決策者怎麼可以將國家經濟最大利益,置於人民性命安危之上?

從淨選、萊納斯兩大事件,明顯可見執政機關嘗試打壓異議並宰制對話空間。淨選盟訴求乾淨選舉,卻被抹黑成在野黨的打手。綠色集會訴求安全的家園,但萊納斯卻挾持龐大資金起訴非政府組織。大學生以佔領方式坐居獨立廣場,訴求廢除高等教育基金,不僅被流氓暴力相向,出席者更有被警方逮捕與起訴。性向自主活動提供人們理解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的空間,但卻遭保守分子抹黑為鼓吹性氾濫,無視性別多元族群的人權。我們期盼一個多元聲音並存的社會,而非任由執政機關打壓異議,以致人民個個噤若寒蟬。

若一國之選舉機關的公信力已蕩然無存,我們還能期望透過選舉帶來實質的民主嗎?4月28日的靜坐抗議集會將會成爲馬來西亞民主史上的分水嶺,提醒執政機關用心傾聽廣大民意,識時務地行使職權,完成人民交辦的任務。

因此,我們的主張如下:

一,支持4月28日的淨選盟與綠盟的靜坐抗議與集會。

二,確保選委會在第十三屆大選前完成改革。

三,確保萊納斯厰不會危害公民健康,而目前唯一方案是驅之撤離。

四,任何執政機關必須立即停止打壓異議者,若不允許異議者的存在,則一切民主與自由的形式只是虛有其表。

獨立廣場象徵的不僅是馬來西亞以一國之名的獨立,更重要的是馬來西亞公民能夠以獨立的精神行動,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創造眾所期盼的未來。

馬來西亞公民,聯合起來!

切勿選擇放棄公民權利,把自己與後代的未來托付給問題重重的制度與機關。

一群關心馬來西亞的旅台學生 敬啟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