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1
教育部長說,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希望」補習班能夠減少,「如果」反而增加,我們就要「調整」了。制定國家教育政策,靠的是想像中的「希望」;自己也沒有把握的「如果」;以及一旦失敗後的「調整」。簡直就是邊戰邊走,這不是令人「提心吊膽」嗎?
愛迪生在找燈絲材料時,做了數以百計的實驗,他根本不擔心失敗。我們的教育政策,可以忍受這麼多失敗嗎?一個對部長不痛不癢的實驗,卻是數以十萬計學生的一生。
十二年國教要會考,請問,基測、會考,有何不同?「進好學校」是普世的價值,只要扯到有入學門檻的考試,不管考題多麼簡單,考生都會絞盡腦汁來拿滿分。這難道不要補習?
生命的法則就是「競爭」。為了取消初中入學考,有了九年國教。為了取消高中入學競爭,有了十二年國教。明天,為了更「偉大」的理想,當然可以「免試入大學」。但是請別忘了,學生畢業後,進了社會還是要面對一連串的考驗。這些難道不全部是考試?即使台灣可以把學生保護在溫室中,但難道我們不需要跟日韓歐美生存競爭嗎?這些競爭就是考試。
教長說,明星學校不能只顧自己好。聽起來有點像是「蘋果電腦不能只顧自己好!」好學校、好學生,當然要全力讓自己好。他們有什麼能力讓別的學校好?要讓壞學校變成好學校,那應該是政府的責任。政府現在著力於把好學校拉下來,就好像把iPhone、HTC、ASUS等全往地上砸,然後說,你看,我做的改革是大家都一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