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3
去年八月我陪一群中學生在教育部前抗議,前幾日接到他們的電話,他們將把原來的「反畸形十二年國教學生聯盟」擴大改組為「學生教育改革陣線」。相較於媒體上不斷營造出一群「既得利益」建中北一生形象,這群中學生來自各地公立私立高中高職甚至國中,對教育改革有自己的想法,也願意學習和實踐。
回顧去年的行動,過程中,有記者發現我這年紀顯然是個大叔的人跟學生們頻繁說話,跑來和我交換名片。這讓我驚訝,原來這就是他們心裡在想的:他們不相信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更不相信學生能夠採取實際行動。而負責接受陳情書的官員,一開口就說他肯定學生們利用課餘關心公共議題,彷彿這是一場寓教於樂的戶外教學,完全不是面對一群抗議群眾該有的態度。
事實上,這些學生花了不少工夫作準備,他們對教育部所提出的前後幾套方案文件都是熟讀之後才加以評論,而對於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傳統他們也試圖傳承和發展——在媒體上這一切都沒有呈現出來。就公民參與這件事情來說,在公眾事務的參與裡學生們學會了很多,而大人們該學的更多。第一課,就是學會認可這些學生已經是成人,認真而且尊重地看待他們的論述與行動。
回應
Re: 熱門話題-青少年發聲 別用年紀評斷
未刪節的原文:
去年八月我陪一群中學生在教育部前抗議畸形的十二年國教政策,也帶著他們到清華大學拜訪教改前輩李天健老師。前幾日接到他們的電話,他們將把原來的「反畸形十二年國教學生聯盟」擴大改組為「學生教育改革陣線」,持續關注十二年國教及其他教育議題。相較於媒體上不斷營造出一群「既得利益」建中北一生形象,這群中學生來自各地公立私立高中高職甚至國中,對教育改革有自己的想法,也願意學習和實踐。他們的態度很清楚,他們不反對十二年國教,而是反對教育部畸形而殘缺的政策。
回顧去年的行動,當這些中學生聚集在教育部前,記者們不斷拉出學生個別訪問,不願意配合主持學生的指示,使得活動始終無法順利進行。我默算,最高紀錄現場被分割成六群,每兩三個記者抓住一位學生在訪問。我發現,記者並不把這些學生當作大人,不尊重也不在乎他們的活動安排,只想抓住身份有賣點的學生、拍需要的畫面、套出可以渲染的語句。
過程中,有記者發現我這年紀顯然是個大叔的人跟學生們頻繁說話,跑來和我交換名片,想打聽出這個學生團體是不是背後有什麼大人在運作。這讓我驚訝,原來這就是他們心裡在想的:他們不相信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更不相信學生能夠採取實際行動。比起媒體,官署也沒有好到哪裡去。負責接受陳情書的官員,一開口就說他肯定學生們利用課餘關心公共議題,彷彿這是一場寓教於樂的戶外教學,完全不是面對一群抗議群眾該有的態度。
而近日的媒體報導又再次顯現出媒體面對學生的輕率態度:刻意凸顯部份成員的校籍,偏頗強調所謂明星學校的背景,然後任意收錄幾句偏激言論。事實上,關心十二年國教的這些學生花了不少功夫作準備,他們對教育部所提出的前後幾套方案文件都是熟讀之後才加以評論,而對於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傳統他們也試圖傳承和發展——在媒體上這一切都沒有呈現出來。
通常社會運動中出現學生,都會得到媒體特別關注,然而這不過是出於獵奇的心態。警察幫忙得勤勞而官員應對得客氣,也不過是出於對待小孩的慈祥。沒有人真正把學生當作平等的對象來互動。在十二年國教議題中,由於行動的多是中學生,這種狀況就更加明顯。從這一點看,就公民參與這件事情來說,在公眾事務的參與裡學生們學會了很多,而大人們該學的更多。第一課,就是學會認可這些學生已經是成人,認真而且尊重地看待他們的論述與行動。
Re: 熱門話題-青少年發聲 別用年紀評斷
台灣的大人/掌權者,很少人知道怎麼去邀請孩子/被統治者一同參與、給孩子想像實踐未來的機會,這真的是要趕快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