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小波瀾 12年國教大海嘯

2012/05/03
教(嘉義市)

馬英九第二任還未上任,政府帶頭漲價就搞得全民譁然,某些媒體質疑油電雙漲的正當性;在野黨嘲諷政府的決策,如今「懸崖勒馬」。其實民眾眼睛雪亮,知道該感謝誰。

在筆者看來,更憂心政府其他政策,如十二年國教,是否會處理得比較好?換言之,這股民怨吹得陳內閣東倒西歪,僅是大海嘯前的小波瀾。

電價緩漲,畢竟是一時,除了暫時鞏固總統就職的場面之外,不但物價降不回來,人民怒氣緩不下來,論實質,政府施政能力也無改善。

鹿港補選的一面倒,當然令國民黨惶恐,近來,更有許多知識分子對政府施政提出種種負面議論;日前,醫護人員和大學兼任教師相繼抗議「血汗工廠」似的就業環境,或文建會的文創基金又涉嫌圖利,再被指為「夢想家」續集,都僅是民心向背的冰山一隅。

再拿十二年國教為例,有人要求中央政府兌現選舉政見,就有人批評違反地方自治精神。有人主張將社團項目列入評比,就有人認為會造成學生負擔。類似例子多得不勝枚舉。這些爭議已是全國性,也跨越藍綠意識形態和社會階層,都非類似電價緩漲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可解決。

曾讀過一篇古文,說某老婦「寒月黎明即起,詣廚作粥,令奴婢遍飲,然後使之服役。」她兒子說天氣冷,媽媽別這麼辛苦,老婦回答:「奴婢亦人子也。清晨寒冷,須使腹中有火氣。」在階級分明的古代,為主人者,把下人當成家人般體恤,這才是真正的為政之道。

反觀我們民主社會,常說人民是頭家,官是公僕,可是「頭家」挑出來的「僕」一天到晚想著自己的「歷史定位」!可見很多基本道理都是知易行難。

馬政府這三個月來顯得進退失據,固然都非一人一黨一時的過錯,也有陳年老問題,但國民黨擔憂的是自己的政治未來?抑或真正將心比心、苦民所苦?

整個馬政府不乏高學歷之人才,應當力求正本清源,否則,僅僅枝節小事的改善,終究昧於問題之大,不足以挽回人心,謹小慎微的表現,也不能轉移至未來的選舉結果上。畢竟,民意和「黨意」已差之千里,選民對於中央層級的評價和投票意向,其實也夠清楚了。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