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評-替代的倫理與情感

2012/05/12
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在1909年出版《それから》(字義:「然後」),書中主人翁是個天之驕子。當時大學在日本還不普及,而主人翁率先取得名校學歷。眾人期待他鵬程萬里,但他一事無成,而且,愛上不該愛的女人。賴香吟的新書《其後》附帶日文書名《それから》,就「指涉」(refer)了夏目名著。被點名的《然後》形同「幫忙」《其後》述說了情感層面和倫理層面的無奈。(難道中文版的《それから》和日文版一樣,都在承認生涯及愛情的徒勞?)

倫理層面和情感層面,並不宜被簡化為口語的「理性與感性」。我說的倫理,與其接近道德,不如說接近口語的「義氣」,是指對於是非對錯的思考,例如「我應該如何對待摯友才是對的?」這種問題。我說的情感,貼近國內外新近的「情感研究」,尤指沮喪、絕望、悲哀等「負面」情感。「如何整頓我所失去熱情的人生」,就是書中持續浮現的功課。

「替代」的倫理與情感是《其後》全書主軸。若說書中兩名主要角色是摯友,固然沒錯,但這種說法並沒有點出她們的分工關係。我將她們視為「替代者」和「被替代者」:名叫五月的作家在巴黎自殺之後,主人翁「幫忙」處理五月遺稿。主人翁「指涉」賴香吟本人,五月「指涉」邱妙津。我在這裡刻意使用「指涉」而不用「就是」,是因為「就是」意味「A=B」的簡化邏輯,而「指涉」卻意味「A和B之間存有本尊分身的替代關係」。五月頂多是邱妙津的分身,而不是本尊 。

替代者評議了五月跟同性戀、死亡與寫作這三大課題的關係。我特別留意她對五月作品的看法。她認為《鱷魚手記》證明五月有大展身手的潛力,言下之意是她覺得《手記》之後該有更突出的作品。她說明《蒙馬特遺書》和《邱妙津日記》的出版意義,但她並未提及這兩者的文學成就。她直言,如果五月活了下來,會寫更多,但不會很有名。五月代替主人翁留在好勝青春期,「她只是個孩子」──主人翁再三強調;而主人翁代替五月長大、進入淡泊的熟年。

我特別加上引號的「指涉」和「幫忙」,都有「替代」的意涵:主人翁再三指涉太宰治,就形同動員太宰來「代替」五月陳述流離身世與生死決擇,一如中國古典庭園的借景;她幫五月代簽書約,是指她代替五月做了原本該由五月做的事。

替代並不是機器化的冷血動作;對主人翁來說,替代牽扯了無數的倫理決擇與情感困境:幫(替)五月整理殘稿,是在幫她還是在誤她?如果五月的熱情導致早夭,那麼主人翁躲閃熱情的態度是不是形同替她活下去?主人翁敬待兩位老父的嚴謹場面(這些淒厲場面可能在台灣文學傳世),不但指出主人翁替代了五月(主人翁幫五月代為向老父致敬),也暗示了父親們也替代了五月(他們成為主人翁得以垂首痛哭的對象)。替代而非直接,讓情感得以流溢。

《其後》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以細緻耐煩的態度,開啟了反省倫理與情感的平台(platform)──這個平台是讀者也可以參與思辨的空間。這種平台在現有的台灣文學中罕見,尤其珍貴。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