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全球化的浪頭上
PeoPo 公民新聞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 張光宗 陳志昌 剪輯 張光宗
兩個多月來,含瘦肉精美國牛肉的進口問題,一直是造成政府與人民對立的重大事件,行政院不斷想修法開放,社會民怨持續累積、人心惶惶,老實說,誰願意吃到含瘦肉精的肉品?不過,美牛問題不能只討論食物安全的面向,從狂牛症、三聚氫胺到瘦肉精,其實都與全球市場的貿易自由化有關,在這股無法抵擋的潮流下,台灣農業不能只是犧牲打,應該具有更積極的在地發展,以下,是我們的報導。
今年三月初,政府有意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豬農、學者、消費者,紛紛站出來反對。到了四月下旬,美國農業部公布,加州一頭乳牛罹患狂牛症,這個消息,再次引起國內社會的不安…
五月七日,立法院初審「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爭議在於瘦肉精是否可以殘留。表決結果是行政院提出的「安全容許」,不敵民進黨版本的「瘦肉精零檢出」。只是說,這並不是最終方案,立法院還有一個月的協商期,如果協商破裂進入院會表決,含瘦肉精美牛,還是有可能捲土重來!
走進大賣場,就像進入地球村。從美國、日本、紐西蘭來的各種蘋果,大小不一、顏色各異,還有太平洋東岸來的新鮮白蝦;更不用說,泰國的椰子和榴槤,價錢實在是平易近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發展系助理教授賴守誠說,過去生活的傳統模式,是在國家領域或一定範圍內,進行各種資源如食物、勞工或資訊的交流,但是當貿易自由化席捲全世界,所有人都更容易接觸到來自全球各地的農產品,譬如說我們現在喝的果汁,可能是從巴西來的,吃的牛肉或許來自美國、澳洲或紐西蘭。也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全球化讓生活更便利、商品價格更便宜、選擇也更多樣化,想像一下,全世界幾乎就是一個超級大市場。
但是世界市場的出現,意味著地方體系的消失或蕭條!跨國、跨區域的超市、賣場,越開越多,雜貨店、傳統市場越來越少,也因此各個國家的在地產業和獨特文化,一再面臨考驗。受到衝擊的,不只是產業或文化,連所有人的飲食安全,也深受影響,這次引起震撼的瘦肉精美牛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月十六日早上,台灣大學學生們,聚集在「美國在台協會」前,大聲向美國人抗議!因為在全球化脈絡下,美國透過自由貿易的談判手段,企圖突破台灣法律對瘦肉精的限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培慧進一步說明,所謂的自由化,它並不是公平的,自由貿易不是公平貿易,其次,自由化想必是某些國家的自由,造成其他國家的不自由,美國的自由貿易,其實就是台灣的不自由貿易,像是含瘦肉精美牛要進口到台灣,本來牛肉進口沒有問題,可是美國這些加了瘦肉精的牛肉,應該要遵守台灣的檢疫規範,但是全球化的力量,就擺明要來改變台灣的制度。
面對全球化和強國的壓力,中興大學的老師陳吉仲認為,台灣應該學習韓國,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談判籌碼。2003年的時候,美國跟韓國在談FTA自由貿易協定,剛好遇到美國的狂牛症爆發,所以韓國政府把狂牛症的議題,拿到FTA架構下談,但是台灣卻不是這樣,我們的政府反而配合美國,不把美牛瘦肉精議題,拿到跟美國的TIFA台美投資與貿易架構協議來協商,而是意圖先改變國內制度,向美國退讓後,才啟動台美投資與貿易架構協議。
其次,不同產業的「價值」和「價格」,也必須在貿易往來、談判過程中,被合理的呈現或保護。陳吉仲強調,台灣稻米年產值約300億,可是它的外部效益卻將近1700億。其中,「氣溫調節」可創造一年580億的價值,「氧氣產生」則高達一年676億,「觀光休憩」的價值,是一年297億,而「涵養地下水」的價值,一年也有126億。也就是說,如果台灣只吃進口稻米,這些效益也將隨之消失。這就是貿易自由化底下,農業部門必須被特別保護的理由。
從小在台北長大,游麗花現在在宜蘭員山務農,以友善耕種的方式,照顧稻子、雜糧和瓜果。面對無所不在的全球化,她自有一套看法。在都市,錢不夠又餓不死,失去自由忘記快樂,游麗花選擇了一條、離全球化遠一點的路!有趣的是,身為農民之後,她反而更有機會投入公共事務,現在的她,可是無基改運動的一份子!
黃豆、玉米、棉花,是跨國農企業推出的三大基因改造作物,透過全球貿易往來,傾銷到各國。因為這些抗蟲、抗除草劑的基改作物,可能造成基因污染,所以民間組織和有機農民們,一起推動「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
花蓮富里的「銀川米」,民國86年成立,是台灣最大的有機米品牌,由花蓮縣富里鄉有機米第二產銷班的農民組成,現在共有113位農友、250公頃有機稻田,也是第一個加入無基改運動的農民組織。農民賴兆炫說,銀川有機米要傳達的,是不干預自然,尊重自然既有的調節能力,基改作物違反這個原則,把抗病蟲害的基因植在植物裡,如果害蟲吃到基改作物死掉,益蟲就沒有害蟲可以吃了,生態會被嚴重擾亂。
走進銀川米的田裡,可以發現植株距較大,這是為了加強通風與光線,降低稻葉摩擦,提升水稻抗病力。低下頭一看,田裡處處是生機,水圳和生態池裡,也都生氣盎然。
台北寶藏巖舉辦的彎腰市集,是台灣眾多農民市集中的一個,來到這裡,就像是來挖寶!全球化在這樣的市集,似乎無用武之地,因為各個攤位都是在地、獨特的個體,桌上的農產品,都是小農的心血結晶。不同的農民,在不同的稻田裡,種出不同品種的稻米,也有農家自釀的醬油,或農民親手炒出來的落花生。農業,是唯一可以同時照顧環境、土地、人的健康,還能展現在地獨特性的產業,在全球化的遊戲規則下,農業不該總是扮演犧牲者。
台北街頭,民間組織團結消費者,一再爭取吃的安全、活的尊嚴。同時間,花東縱谷裡,風越過稻葉滑步而行,吹起稻浪、搖出陣陣稻香。可別誤會了,這個時代的農業,絕對不是與世無爭,而是台灣這島國迎向全球化潮流時,必須挺在浪頭上的第一戰將! 地內出的黃金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 張光宗 陳志昌 剪輯 張光宗 黃豆,植物性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是田裡長出來的肉。不過國內黃豆和加工製品的原料,超過八成來自進口基因改造作物,因為成本考量,沒有農民想種。但是這幾年,開始有人想把黃豆種回來…
台糖農地大開發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陳志昌 陳添寶 陳忠峰 陳慶鍾 剪輯 陳志昌 農地不農用,台糖農地大開發,當一塊塊綠色沃土,成為灰色土地,台灣究竟贏了什麼?失去什麼?台糖農地不再甜蜜,生出異樣的苦澀果實…
更多節目內容 請見我們的島
回應
Re: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全球化的浪頭上
市場上會出現外國食物+產品=收入+匯率(全球美元)問題
基因改造問題=矮子+高個子=白人+黑人通婚
一堆沒知識又愛砲....
美牛真進口.我會吃.問題在我消費能力
一堆女性.愛吃麵包.巧可力...(進口)
男性本來就比較愛吃肉...(吃豬都吃膩了.台牛太貴)
這年頭.沒知識又不去看看學學.成年人.垃圾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