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工程中的油水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不久前,台灣還擔心著缺水危機,用水量大的新竹科學園區,面臨至少一天的供水吃緊,久未下雨的基隆區河床乾涸,抽水量少到可憐,不少地區水量入不敷出,在兩個颱風陸續造訪後,伴隨著旺盛的西南氣流,連日的豪雨卻又讓台灣吃不消,以往常積水的屏東、嘉義、台東部份區域,已成水鄉澤國,部份山區居民在房舍地基沖毀、道路坍方之際繼續提心弔膽的過生活。不過每當災害臨頭,總愛吹捧治水工程希望的政客們,最近卻因工程弊案尷尬地悄然無語;經濟部常務次長侯和雄涉嫌介入「八年八百億治水」等工程弊案、圖利特定廠商之貪污,而藍綠兩大政黨卻僅交相指責誰的貪污多、誰的弊案大,倒是巧妙地利用鬥爭掩飾治水政策的荒謬,以及藍綠政黨該負的責任。

回想一下吧,當時在立法院的鬥爭中,前行政院長謝長廷發下豪語來個八年八百億,意圖解決複雜的水患、整治問題,在野黨也曾砲聲隆隆地轟向行政院提出之治水預算,是選舉綁樁的圖利政策,然而在藍軍三合一選舉勝利後,在總統罷免的政治紛爭中,藍綠政黨又「體貼地」要一致通過治水預算,在國會議程中將龐雜的治水工程包裹論價,也不論預算制度及相關立法精神,逕自無限上綱特別預算,最後除了「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特別預算」加上「石門水庫及其汲水區整治特別條例」,這筆治水的特別預算加碼到了1400多億。去年7月通過第一期總數近450億的特別預算,多數舉債因應,儘管如今相關弊案已起,經濟部仍將第二階段近400億預算提交立法院,通過之後勢必將增國家債務,但對於解決水患之痛,尚待檢證。

當時的嚴厲批評早已提出特別預算有政治分贓之疑慮,攜手合作的執政、在野黨皆不免嫌疑。這可不是放馬後砲,看衰與人民生存息息相關之治水政策,但套用過去傳統治水工程的思惟、以及中央集權編列預算,再由上而下分配地方,兩者註定構成了貪污涉弊的結構,如此的工程思惟與預算分配的大環境下,數位官員利用職權勾結牟利被檢調盯上羈押,倒也沒什麼好驚訝的。治水條例頂多加了個上游疏濬之要求,然而上游地區不當的道路擴建、非法濫墾濫建山坡地,種種造成下游水患連連之因,卻未見執法嚴懲或立即改善,政府仍縱容集水區土地超限利用,儘管各樣水泥護堤、圍堵工法的上游整治工程,因為淤積或沖毀而無實質價值,也未見檢討、改弦易轍,甚至容許以疏浚名義盜用河川砂石,整治之名改變自然河岸、河道,因為沿用大量的水泥工程,也同時創造了無數利益交換的機會。由上而下的預算分配,意味著因地適宜的地方治水方案,仍必須等待著中央預算撥予經費,除了等待時日的浪費,在實際的分配過程亦有無數弊端的可能,如今經濟部詭稱目前涉嫌之弊案僅為規劃案,而非工程案,只不過反應了連計畫前的評估、規劃都有舞弊之可能

水患治理也許一千多億不夠用,也許連八百億都用不著,惟有由下而上的民主參與,以及合理的技術管理,才有可能彙整出各地的實際需求與問題,也才有可能提出不如以往的失敗策略。然而從來所謂的民主參與,僅限於少數地方與學術菁英,但卻不見實際與河川水源、防洪設施日日為伍的人民,他們對於所居土地的熟悉與了解,當是政策規劃不可少的意見;除了政府各部門缺乏彙整管道,也因為有預算而一再地重複調查、評估監測資料,多年來技術發展進步千里與多樣的政府規劃經費,居然還無一套完整、公開的國土資訊系統。中央的角色當是要從整體國土利用、水土整合的概念,運用技術監測實際水源、土地資料,去建構完整的土地利用政策,建構根本的水資源利用與防洪設計,而不是以治水為名,硬把各樣的治水、防洪工程集合起來,儘管舉債也要通過一筆龐大的預算,再去分配給各地方政府,也因此有的工程還是因為有了一筆預算而去執行。

政客們的貪,奪取的不僅是人民以及下一代的血汗錢,還有防災的需求、生命安全的保障,政客們的錯誤決策、政客們的貪污不是歷史的偶然,就像某些防洪工程的破敗,不是工程預估的偶然錯誤。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