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並非1989年「六四」事件「逢五」或「逢十」的時間點,但紀念不少。自今年兩會的溫家寶總理記者招待會之後,關於「六四」即將被平反的周邊跡象或小道消息逐步蔓延。如何看待可能的「平反」,在當下成為焦點。
其實「平反」是多數台灣民眾最無法做好心理準備的狀況。因為長期反共反華的台灣實際上只允許(而多數人也願意)「以最大的惡意來揣度」大陸的一切事態,而此類「最大的惡意」又總是以大陸的舉措能否「合於我意」──往往以普世價值包裝的「我意」──做為衡量的基礎。雖然大陸官方任何超乎預期的作為必然能夠衝擊這一系列的「惡意揣度」(比方官方「真的平反」了六四),但更深刻的「惡意揣度」也必然將這一系列超乎預期的作為重新導入「不合我意」的軌道上。
甚至,即便清楚地認識到所謂「普世價值」之虛妄,乃至重新認識「六四」此類歷史事變背後的性質(比方從社會主義的角度解釋運動,或從「社會的自我保護」解釋運動的成因,從而不隨「自由民主人權」的解釋起舞或被綁架),這類解釋也可能因為台灣人的心理狀態而被重新置放在「不合我意」的脈絡中,形成不可化解或無限遞迴的「惡意揣度」。
「惡意揣度」的存在其實正是兩岸特殊歷史關係的反映。如此苛刻地要求「彼岸」(而不是菲律賓或其他)必須這樣或那樣,恰恰是此種關係的體現。因此,即便台灣「左翼」能在口頭上明白拒斥普世價值派的自由主義解釋,即便從批判出發的歷史解釋應當在「左翼」內部完全沒有禁區,「左翼」都必須先使自身的解釋更加歷史化──即呼應兩岸之間特殊的歷史關係與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才能讓自己明確地同必然拒斥這段歷史的自由主義解釋相決裂。
歷史上的社會主義實踐進入建國階段後,一度經歷無數挫折卻能繼續得到擁護。因此有歷史感的批判不但必先指向自身,並能使自身同歷史上的挫折與成就聯繫起來。假使「左翼」內部的批判性歷史解釋能夠輕易地推銷給左翼之外的群眾,便須加倍警惕這種解釋是否正在為自由主義解釋助攻。倘是,受害的必然是左翼本身與人民。
對於當前台灣「左翼」而言,新自由主義與「去社會主義」的現實趨勢或可作為對立面而為兩岸左翼──從批判出發──創造連帶的條件。但只有完全喚醒自身的歷史感並正視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為兩岸所留下的正負面「遺產」,批判才能真正取得可持續的基礎,連帶也才真正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