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已經滿月,借用周奕成的創意,建請文化部長龍應台以建構「華人BBC」作為願景,為華人的影音傳媒體制,豎立興革的目標。
英國廣播公司(BBC)舉世知名,文化與經濟表現秀異,我們不能照抄,但台灣有機會也有責任用心建構,使適合本地需要,並對華人與國際社會,能有貢獻。
歷任文建會主委因電視不是其執掌範圍,對於電視不見聞問;龍部長是在教育部文化局(一九六七至一九七三)之後,首度同時肩負藝文與大傳文化的第一人,正可善用現代科技。
英國在二○一五年將有新的地方電視,保守黨政府要求BBC要戮力協助,玉成其事,我們當然也能見賢思齊。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策起於民進黨政府,但其實龍部長早在二○○一年任職台北市文化局長時,就有此說,雖然內涵與日後的文創仍有差距。其中最嚴重的是,從當初到現在,影音特別是電視作為領頭羊產業,卻因電視歸新聞局主管而未受文建會正視。然而,英國文創若說有成就,缺BBC則是不可想像。如BBC去年海外商業電視頻道業績,就有十六億英鎊收入,毛利約合四十七億台幣。
我們在二○○六、七年起,就有公共廣電集團,員工一千五百餘人,相較BBC(員工兩萬多)雖是小巫,但已是本地最大規模的電視機構,卻苦於政治力,不僅不肯規畫,還漫不經心,致使國人不能更有效領受其成果。
往事已矣,文化部可以有新氣象,創造或選擇合適時機,盛大並持續宣告建構華人BBC將是未來施政重點之一。有了政策明示,對於近年來低迷的士氣,就會產生鼓舞,繼之,修法及適度經費挹注,就是實際行動的支持。甚至,文化部是否能夠查詢相關法規與合約,檢視是否尚有空間,可以將取之國發基金的文創資源,轉(部分)投資於公廣集團的成員(如華視)。苟能如此,振衰起敝的曙光,如同日月,眾皆仰焉。
香港特首曾蔭權,在二○○九年提出擴大香港公廣機構之意,但沒有兌現;二○○五年,中國大陸將建設公共文化體系列為施政重點,其後,呼籲這個「文化」不能只是博物館美術館免費入內觀賞,而是要投入於電視軟體內容改善的建言,快速增加。
台灣已經有了公廣集團,我們的表意自由水平亦在尚可之間,若能更進一步,以建設華人BBC為目標,真有所成,則在華人交流密切之際,受益者又豈止是台人?
【2012/06/22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