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規模近7百億的「旺中案」,交付NCC審議時間長達1年半,本質上不脫「跨產業購併媒體」以及「媒體集中化」的根骨,忽然冒出來一位長期關注這爭議的學者發動街頭抗爭,又因媒體拍攝到白衣婦人發放「走路工」而引發一連串的質疑──究竟社會運動在喪失了天真之餘,還能具有正義訴求的公信力嗎?或者不明不白的「走路工疑案」究竟是不是涉及本案利益衝突之任何一方設計導演、嫁禍於彼的陰謀?接著,就是追問那學者要不要負責?學生該不該反省?質言之:就是把原本的爭議焦點轉化成爭議者私德、操守之瑕疵,以宣稱其論據之無理或不義。
這樣一齣爛戲,看得媒體受眾只能傻眼。彷彿「聲援旺中」及「反旺中」的爭執焦點已經墮落到這樣淺陋的課題:「讓高舉理想的社會運動染上金錢色彩,學界豈能完全視而不見?」以及「如果『反旺中』還有一點點學界自認的理想高度,那麼金錢動員就已經讓這場運動失去了道德的高度。」──以上兩段引文,出自中時社論(2012-07-30)。
這篇社論的執筆者大概不記得,當初基於傳媒托拉斯對言論自由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學界及媒體改革團體早已提出非常具體的質疑:購併案倘或過關,旺中集團在電子媒體業界的上、中、下游垂直壟斷,以及跨媒體資源的水平佔有,將成為全台獨大。這種異常而龐大的集中化操作在其他的業界不無先例,結果不外是:業內缺乏競爭、產品素質下降、弱勢服務崩毀……面臨此類質疑之際,很難說一個報業集團旗下的社論作手看不出來:那是更強大、更專斷、更不具備公器倫理的「金錢色彩」和「金錢動員」所致結果呀!
然而,白目無視於此,同一篇社論卻放言高論:「台灣好不容易走到政治開放、媒體多元的這一步,沒有任何媒體或集團有能力壟斷言論。」是這樣的嗎?當初,對旺中案有疑慮的NCC委員陳正倉、鍾起惠及翁曉玲,不就莫名其妙遭到《中國時報》與國民黨立委點名批判其「違法」、「濫權」、「瀆職」了嗎?當時,3委員如果再審旺中案,若不同意便要被解釋成挾怨報復;若同意則可能被解釋成受迫屈服,於是只能退出審查。
遇衝突勿忘初衷
2012年1月,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屠殺報導不是真的」,引起極大爭議;隨即,中時內部也發生了資遣資深主編蔡其達事件。接踵而至的是甚麼呢?中時新任總編輯張景為發表公開信,要求上下一心、集體擁戴旺旺領導。
相同的邏輯:半個多月以前的7月12日,同一個中時社論欄位還在說:「權力讓林益世腐化,權力卻讓馬英九孤單,值此內外交相迫的艱危處境,馬英九真該想想那些曾經站在自己身邊的真朋友還找得回來嗎?」把這番話寫了,貼在老同事紛紛掛冠求去的中時編輯部倒也合適,起碼,經歷過這些的人不會忘忘──
我應該沒有寫錯這個忘字──旺旺中時集團的言論執筆者大約真的忘了,這份報紙的創辦人余紀忠先生在過世之前,曾經勉勵過守成不易的後人:「你們要勇敢!」那被勉勵的後人,不該只是家人或家臣,也該是媒體職場上一代又一代的從業人員。你們會不斷面對橫逆而來、鼓蕩而生的種種價值、理想的衝突,必須有「請溯其源」的基本認知:當你的老闆乞靈於金錢的時候,當你的老闆求媚於強權的時候,當你的老闆玩起一人得道的遊戲的時候,你要不要跟著一塊兒雞犬升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