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魚的下崗日記:拒絕中國史,還是拒絕歷史?

2012/08/08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香港回歸已然15年,但直到此時才爆發廣泛的反國民教育爭議。若抽象看待回歸後的殖民地是否應該實施國民教育,當然可以(也應該)認真對待此次爭議最常出現的理由──反對(共產)黨化教育、反對唱好現政權、反對洗腦──但是,如果考慮到以歷史、公民等人文領域為中心的國民教育議題直到回歸15年後才起爭議,恐須在更深的層次上、對此議題展開更複雜的思考。

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今年卸任的曾蔭權特區政府(蓄意)留給新屆政府的爛攤子。但若這樣考慮問題,便必須思考香港回歸以來的中央治港政策為何總是以爭取香港資本家等港英時期特權集團(比方曾蔭權)為優先,而不是依靠廣大的香港勞苦大眾及其政治代表。雖然曾蔭權政府在形式上推動了一個貌似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意識型態的教育方向,但顯然不是真心為之,而是蓄意做爛。如果特區政府是真正愛國愛港的進步力量執政,對於國民教育就不該採取這種「遲到15年」卻又意圖「一次性補課」的冒進作為;這種冒進作為,反映的正是前特區政府只想把肩負「去殖民」重責大任的國民教育做爛,無責無任。

國民教育的台灣版爭議總是在「這種」(中國)或「那種」(台灣)之間擺盪,甚至在「民間=學術」對「官方=非學術」的二元對立中打轉。但同類爭議的香港版卻是「要」或「不要」國民教育。表面上反對特定政黨的意識型態、反洗腦,卻沒有任何反對派願意做出一套足以對抗官方國民教育的體系性教材讓民眾選擇。即便是一套只講香港史的教材大綱也沒有。這種現象說明了回歸後的「去殖民」工作完全失敗,而香港民眾歷史認識中的虛無主義仍然強大。其實就算只教香港史,也必然能夠成為進入近代中國史的媒介。「左」至省港罷工加反英抗暴,「右」至六四加忽然民主派,這些最難疏理的香港歷史片段,不正是只能在中國史脈絡之下才能說明的對象?

拒絕國民教育反映了香港作為移民社會的特質,意味著世代記憶的難以積累以致拒絕積累。但仍須警惕那隱蔽在「拒絕中國史取向的國民教育」背後的、對於任何形式之歷史教育的實質拒絕。真正愛國愛港的進步力量應立足民間,揭發15年的「去殖民」如何失敗(可喜的是,我們已經能夠看到直面此一問題的最新調研結果);從香港具體狀況和歷史出發,拒絕不三不四的「常識」教育,形成進步的、批判的國民教育教材。這將是對抗歷史虛無主義的唯一出路!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