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被質疑貪腐的對象是「馬總統」和他的人馬,那麼,是否也會發展出類似的(甚或更激烈)顏色對立與撕裂呢?
答案難以是否定的。或許一切都將雷同,不同的也許只是兩造人馬互換正負號罷了;今天的挺扁者將以今天倒扁者的理由與心情倒馬,今天的倒扁者也將以今天挺扁者的理由與心情挺馬。
這個倒盡胃口的想像,並不是要證明價值相對主義,恰恰相反,我們要不嫌晚地開始拒絕這讓台灣社會陷入對立癱瘓的「台式價值相對主義」(表現在「全民來拗」)。
為了社會生活得以存在的最低要求,公正廉潔與誠信等最低道德共識,必須存在。而如果「一個社會不可以不道德」的前提成立,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問:是什麼原因挫折了人們對於基本價值的素樸捍衛?要如何才能讓人們在基本價值之前不顧藍綠?
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可從台灣政黨政治表象之後尋找。台灣連續遭受日本法西斯殖民與冷戰下的國府戒嚴統治,悲劇地欠缺歷史機會,舒展出啟蒙社會鬥爭,得以使一代代的人通過對於封建、特權、家父長、威權與支配階級的鬥爭,而形成一種有基本現代價值信念與權利意識,能在公領域中衝突與合作的自主公民體。自主公民既然沒有形成,台灣人民反抗國民黨的主體身分,就快速地轉轍到省籍意識上,依賴後者進行族類式的人我區分與動員凝聚。這個「省籍路徑民主化」能夠成功對抗威權,卻無法有效發展民主,因為勝利的後遺症卻是國人被撕裂,變成了私化的藍綠人民,在沒有道德共識的基礎上,入戲或旁觀那無休止的政黨惡鬥。
作為一種新興社會想像,省籍意識的核心卻是古老的家族意識,持續在政治與社會領域中進行「自己人」與「外人」的分判。「這個人說的是什麼?」不再重要,反而是「是誰在說?以什麼方式說?」頭等重要。
省籍意識和那以它為基礎的台版後現代視角政治的有趣結合,使得公民、公共論述、公共領域、公共性…等理念被弔詭地實質架空。架空的事實不留情地展現在日常語言中:「就算XX有問題,也輪不到你們外人說三道四」;或「你不可以胳膊朝外彎,幫著外人打擊自家人」。電影《教父》的柯里昂家族常有人這麼問:「你算在內,還是外?」在這裡,道理沒處可講,反對就是通敵。
今天的民進黨是一個利益綁架認同的「大家族」,面對質疑,竟也操弄時光倒流的「反對就是通敵」的白色恐怖邏輯,給紅衣人硬是扣上紅帽子。家族意識的黑幫化是今天藍綠現象的樞紐。當名流文化人憂懼並譴責公民行動的暴力可能時,可曾想到最大的暴力來自政黨家族化的不願講理與不能講理,卻巧於抹黑抹黃抹紅酖「不然你要怎樣!」
顏色之民是「私民」,顏色之理是無理,畢竟,理無不公。要超越政黨家族化與黑幫化,必須從一個自主公民的立場出發,論述公理。從這個觀點看,泛綠學者發表的〈七一五宣言〉,就不得不是巨大的自我矛盾,因為在談論公理的表面之後,卻頑強地捍衛一種家族邏輯:「這是我們自家的事,我們自己人才有正當性處理,至於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人,大家心知肚明」。就算這樣的論述有助現實目的(促扁下台)的達成,但生產這個論述的預設、邏輯與姿態,卻暗中顛覆了「公共論述」的基本理念,畢竟,公理是沒有顏色的,也沒有哪一種顏色人能宣稱對於公理有優先論述位置。
倒扁行動如果僅僅獲得了高層政治權力重組這一個「結果」,而不是這個社會通過一場深刻的啟蒙政治鬥爭的「過程」,讓它得以對某些基本價值重新認定並堅持,那都將是公民與公理的慘敗。敢以此理,提請自主公民慎察。
回應
Re: 告別藍綠 做個自主公民
趙剛從未反對過公民運動。相反地,趙剛是真正的公民運動的支持者、實踐者。趙剛祇是誠實地指出公民運動 (包括紅衫軍) 的局限性、兩面性,以及臺獨極右派對公民運動的滲透、利用。趙剛反核,但是更反對不反核的政客假反核、操弄反核運動。
若跳不開網路同溫層,你不過是另一個被操控的傀儡
若跳不開網路同溫層,你不過是另一個被操控的傀儡
2017/08/22 獨立評論@天下 盧宥丞(傳播學院學生,曾參與過太陽花學運、前往中國大陸當交換學生)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手機,而從手機獲取資訊總離不開方便的社交網絡。筆者長期有從社交平台上獲取資訊的習慣,總能發現許多發人深省的文章,使人收穫豐富。但也發現不少情緒之下所產生的言論及亂帶風向的情況,不僅無法促進台灣社會增加多元的討論,反而使誤導、誤解的狀況頻頻發生。
於是,筆者想針對一些特定且討論火熱的主題發表一些自己個人觀點,許多內容為筆者主觀思維,若有不足,還請指教。
▋去中國化是假議題,台灣不可能也不應該拋棄中華文化
在筆者看來,現今蔡英文政府根本不是在去中國化,而是重新把台灣社會從傳統大中國史觀的態度轉變成台灣本位的思考模式。當然,很多人會將兩者混淆。尤其是很多對岸的朋友或從小接受大中國史觀的長輩們,他們的反應會特別激烈,那是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大中國價值觀的灌輸,認為這是一種數典忘祖的行為。
而從現在網路輿論的風向來看,台灣似乎正陷入一種逢中必反的情結,似乎只要一切跟中國扯上邊的,都要被大肆抨擊一番。但說真的,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從血緣事實上來討論,台灣多數人血統來源是從中國沿海遷移過來的漢人。從文化事實上來討論,我們多數人仍大致遵循著中華文化所留下的傳統習俗。因此,不論現在有些人怎麼否定,這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我們不應該全盤拋棄及否定中華文化,而必須理性的看待所謂的中華文化到底是什麼。很多言論表示,台灣應該拋開一切跟中國的相關內容,一切以台灣本土文化為依歸。但貫徹台灣本島的歷史,台灣似乎並沒有獨自發展出一套具有足夠深層內涵的文化價值體系。
反觀之,中華文化累積了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儒家、道家、華化的佛教等等不勝枚舉的例子,都是中華文化難得可貴的寶藏。現今的台灣社會要做的應該是將這些文化去蕪存菁,從其萃取出精華,藉此來豐富我們台灣現今的社會。
當然,台灣是個多元的小島,除了中華文化,也有許多其他的文化,例如原住民文化、新移民文化等等。若真正要從台灣本位的思考模式來討論,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努力將這些多元的文化作融合,創造一個真正的多元且民主的社會。蔡英文政府正在努力嘗試的就是這件事,儘管做得尚不完美。
▋必須認清現實,各國並不會因為台灣獨立而承認我們
筆者私以為,台灣在國際上空間受限,最大的因素絕對不是因為台灣沒有獨立,而是因為中共的打壓。當然Republic Of China中的China很容易讓一般人誤會,但各國政府可沒這麼笨,相反的,他們聰明得很。他們不願意承認台灣,絕對不是因為他們搞不清楚哪個是中國,而是他們不敢承認!
現在中共強勢崛起,挾帶13億人口的市場優勢,一躍而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同時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麼強大的一個國家一聲下令不准承認台灣,又有多少國家敢反抗?不要把國際社會想得太善良了,這畢竟還是一個看拳頭大小的國際社會,誰拳頭大,誰就有權力說話。
況且,台灣為了獨立要出的代價,其實是相當龐大的。從台灣內部講起。依現在整體社會來看,台灣內部社會對於獨立與否,其實仍然沒有一個共識,社會分歧仍然是相當大。貿然獨立,一定會增加不少社會對立。況且台灣的民主也還沒成熟到可以輕鬆地化解社會分歧。
從外部講起,台灣獨立也是困難重重,一是中國不可能讓台灣獨立,二是美國也不希望台灣獨立增加太多不確定因子。美國只是希望繼續利用兩岸關係這種模糊的空間,藉此牽制中國大陸。
那為什麼中國對台獨如此的敏感呢?依筆者看來,有兩個原因:
1.歷史考量。依中共大中國史觀綜觀台灣的歷史,儘管各種政權來來去去,但是基本上仍是屬於整個大中國之下的一個屬地。在他們的觀念中,放任台灣獨立,就好像從自己身上的一塊肉被割走了一樣。
2.現實考量。因為台灣的獨特的地理位置,就像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剛好卡死了中國向外發展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通道。而一個親美且仍然有自己軍隊的台灣,是中國向外發展太平洋勢力範圍極大的阻力。若台灣獨立了,絕對會對中國之後的海外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中國不可能放任台灣獨立。
那不行獨立了,難道我們台灣人就只能屈辱的接受現狀嗎?其實有另一種說法是中華民國「台灣化」,就是修改憲法內容,讓中華民國成為新共和國,擺脫中共政權和中國領土的關係。這是比較偏漸進式、較保守的做法。筆者認為,這是依照現在台灣的國際情勢,相對可行的。至於要不要保留國旗和國號等細節,還有很多可以討論之處。
最後筆者想澄清,若台灣可以在無痛狀態之下獨立,當然再好不過,因為象徵著台灣人終於獨立自主、不再仰賴外來政權。但現實情況卻非想像中簡單,筆者只是在眾多考量下所提出的一些想法,歡迎討論。
▋我們的敵人是共產黨政權,不是整體中國人
在討論這個之前,我們必須先澄清一件事:政權不等於國家,中國不等於共產黨。我們很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
為什麼台灣人對中國反感?原因可能有:1.中國政府一再侵蝕台灣主權,不尊重台灣人自主的權力。2.中國政府專制獨裁,公民權利和言論自由少得可憐。3.中國人平均素質差勁,國際形象不佳。
若先拋開第三點不看,我們細細探究,台灣社會所最不能接受的,其實是:現在對岸的部署了數千顆飛彈,獨裁且不尊重民主自由的共產黨政府。
現在許多網民在發表網路言論的時候,很容易將對岸的人民與政府劃在同一個靶子上,進行所謂的無差別式攻擊。筆者私認為這是不合適的。為什麼不該對所有中國人抱有敵意呢?其實身邊有中國大陸朋友的人,應該都會感覺到,他們一般人民,並不像他們政府所表現出的這麼有敵意。相反的,他們反而會好奇,台灣的社會到底跟他們媒體所呈現出來的形象,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因此,我們必須要把台灣的最美好的一面傳達給他們看,讓他們看見台灣民主以及自由的可貴之處。讓他們知道,台灣的民主雖然還不完美,但我們的心是自由的。並與他們做朋友,讓他們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台灣這個國家,並且把這種認知帶回中國大陸去。
▋嚴重的輿論同溫層,正刺激著以上幾點的意識形態對立
社會上出現許多對立和紛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資訊的不對稱,也可稱做資訊鴻溝。因為嚴重的訊息不對稱,持不同立場的雙方未能理解對方的意識或想法,進而造成極大的衝突,社會因此而動盪。而造成資訊鴻溝加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同溫層效應。在現今的社會環境當中,網路同溫層是最嚴重的。
因為我們的大腦存量和一次所能接受的訊息十分有限,所以我們在接受資訊的時候,通常會有下意識的「選擇性」過程。我們通常會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在遇到不符合你興趣和價值觀的訊息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忽略不看。而網際網路更將這種「選擇性」因子放得更大。
以台灣人最常用的Facebook舉例,我們FB出現的內容大多是我們所追蹤的,不論是好友或是粉專。相反的,我們沒追蹤的內容,我們看到的機會微乎其微。
再者,FB推出了智慧內容篩選的功能,經過演算法,FB會根據你個人的喜好,推送你可能有興趣的內容給你。因此,你使用了FB一段時間之後,屬於自己的資訊同溫層就出現了。若要觀察同溫層現象造成每個人看到世界的差異,其實非常簡單,你只要去看你父母(或兒女)的FB就好。
屬於類似同溫層的人,彼此在圈子內互相取暖,找尋認同,攻擊相反立場的人。當同溫層的人累積到一定的數量之後,「民意」就出現了。民意一旦受到激化,可能會漸漸演變成「民粹」。接下來別有心思的人會開始利用人性中的從眾反應,出來帶「風向」,將輿論導向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從中獲取利益。
兩種不同風向的人,各自活在自己的同溫層當中,鮮少去接觸和嘗試理解對方的想法。久而久之,支持者恆支持,反對者恆反對,社會對立因此出現,台灣因此動盪。
身為一個民主國家的公民、和一位稱職的「網路鄉民」,我們必須對網路上的一切訊息抱持懷疑的態度。在面對相反意識形態的時候,我們必須用理解來取代一味批評,用更多元的視角去看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別像牆頭草,網路上的風往哪邊吹,就輕易的往哪邊倒。
因為,當我們放棄獨立思考,我們不過就是一個被操控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