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9/15(六)下午一點 地點:清華大學工程一館107室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台灣在1970年代左右流行著這一句口號,說的是在聯考中考上高等學府,特別是台大,不僅掛上擠身精英社會的保證,同時也為將來出國進修增加籌碼。而美國,在當時自由世界是最先進的象徵,來台大,去美國,對一般社會來說,約莫就等於拿到錦繡前程的門票。
這一句話,在1980年之後,大約可以改成「來來來,來清交;去去去,去園區」。因為自從新竹科學園區成立之後,不只促進了傳統電子產業的升級,也扶植了半導體等新產業,引領了新的就業型態和技術轉移,對台灣經濟發展做出顯著的貢獻。對於一般社會來說,高科技等於高收入,而緊鄰竹科的清、交學生,畢業後更是順理成章的進入園區,成為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
然而,近十餘年來,科學園區的發展似乎停頓了下來,南科、中科的設立,在性質上主要是擴張竹科的產能,與園區設置的構想背道而馳。很多地方性園區,甚至變成政治交換的籌碼,或是政商炒作的戰場。近年來連最引以為傲的產值都逐年下滑,可是開發基金的負債卻年年增加。再加上搶地搶水的不良社會觀感,也引發前所未有的民怨。
從這裡可以發現有兩個層面的問題值得注意:政策的巨觀層面,牽涉到國際經濟的整體變化,在毛利率不斷下降的年代,高科技代工業的生產模式是否足以因應未來的經濟趨勢;另外,缺乏天然資源的台灣環境,能否承載高耗電高耗水的科學園區依照目前模式繼續發展下去。另一方面,就個人的微觀層面,也就是職涯與生涯發展上,在國際經濟日益嚴峻,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多重考驗之下,今日進入科學園區工作,心中對於科技新貴的圖像,仍然是多金配股、青年致富,還是輪班爆肝、前途迷惘的科技新跪呢。
三十年前設立的科學園區,在今日強調品牌研發的思維趨勢中,無論在政策面的產業升級與社會責任,或是個人面的職涯規劃與工作價值,科學園區究竟應該如何創新,是否應該轉型,都是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的焦點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