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4
索馬利亞在2012年9月10日舉行首次總統「選舉」。商業媒體報導多半強調美國將「民主」推展至中東,並將索馬利亞的發展落後歸咎於內戰。追本溯源,帝國掠奪導致索馬利亞自1991年迄今兵燹連年。
索馬利亞的西亞德‧巴雷(Mohamed Siad Barre)專制政權為美國扶植。西亞德‧巴雷因為拒絕將境內的石油、天然氣、鈾礦等自然資源拱手讓與美國企業因而獲罪。美國巧取不成,遂由中央情報局(The CIA)策動軍閥在1991年推翻了西亞德‧巴雷。其後,索馬利亞旋即陷入無政府狀態。
叛軍在中情局協助下各自占地為寇。由於軍閥棋峙,自相殘殺,美國企業便可坐收漁利。無政府的索馬利亞此後一遇荒年,即餓莩載道。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在《新軍事人道主義》(The New Military Humanism)一書即指出電影《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將美軍描繪成「人道主義者」,任務為挽救因饑荒瀕臨死亡的索馬利亞人民。該影片對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在1993年侵略索馬利亞造成「6,000至10,000人死亡,其中2/3為婦女及兒童」一事隻字不提。
政變及黑鷹計劃僅是索國災難的開端。根據法新社(AFP)在2006年6月的報導指出,中情局支持索馬利亞軍閥成立「重建和平及反恐聯盟」(Allianc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Peace and Counter-Terrorism )。反恐聯盟為賺取中情局人頭的賞格,肆意誣害、殺戮平民。反恐聯盟的殘酷亦使以抵禦外侮為號召的伊斯蘭法庭(Islamic Courts Union)應運而起。
伊斯蘭法庭為10多個索馬利亞部落及伊斯蘭青年軍(Al Shabab)組成。伊斯蘭青年軍為伊斯蘭法庭中最偏鋒的伊斯蘭主義者(Islamists),亦與蓋達組織(Al-Qaeda/Al-Qa’idah)聲氣相通。由於伊斯蘭法庭反對蓋達的立場十分鮮明,故而伊斯蘭青年軍始終未能掌權。
伊斯蘭法庭在2006 年6月將帝國主要勢力驅逐出索國首都摩加迪休(Mogadishu)。美國為阻止伊斯蘭法庭執政,旋即於同年策動衣索比亞傭兵入侵索馬利亞。
主管非洲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弗雷澤(Jendayi Frazer)在2006年 12 月14 日謊稱「伊斯蘭法庭被東非蓋達組織控制。」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亦在同一天報導索馬利亞的伊斯蘭主義者與蓋達勢力掛勾。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亦於12月18日以「蓋達控制索馬利馬,恐怖主義危及衣索比亞」的標題複製白宮的立場。同年12月伊索比亞軍隊在美國協助下輕易地推翻了伊斯蘭法庭政府。
伊斯蘭法庭的軍閥知大勢已去轉而投靠中情局。前文提及,伊斯蘭青年軍在伊斯蘭法庭主政時期尚未成氣候。伊斯蘭青年軍能乘亂坐大,皆因政府軍兵敗降敵所致。前伊斯蘭法庭指揮官夏里夫(Sharif Sheikh Ahmed)亦在2009年搖身一變成了索馬利亞總統。
歐巴馬(Barack Obama)就職後一再於公開場合譴責共和黨政府無限期拘禁恐怖份子嫌疑犯的政策。他並誓言關閉關塔那摩灣(Guantanamo Bay)的軍事監獄。然而,歐巴馬政府背地裡卻授權中情局及夏里夫延續前朝的反恐政策。由於美國及伊斯蘭青年軍相持不下,索馬利亞遂成殺戮戰場。
現下索馬利亞、吉布提(Djibouti)、衣索比亞、肯亞、烏干達等國因全球氣候變遷面臨了6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聯合國指出,旱災影響1,300萬非洲人民。由於夏里夫政權無法控制首都摩加迪休以外的領土,歐巴馬政府故而阻止聯合國運送人道救援物資給索馬利亞難民。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夏里夫政權於2009年及2010年間,盜用7成聯合國及各國人道救援物資。
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在2011年10月時表示,歐巴馬政府會強化美國在中東及臨近地區的軍事力量,美國會「排除外國勢力介入並為中東民主鋪路」。言下之意就是「中東是美國領土。」
索馬利亞拜中情局運籌帷幄之賜,在今年9月10日舉行總統「選舉」。學者穆罕默德(Hassan Sheikh Mohamud)獲得多數經美國欽點的「國會議員」支持當選了「總統」。他並誓言持續推動美國的「安全」政策。索馬利亞也成為了繼阿富汗、伊拉克、葉門、利比亞後,第五個以軍事占領實現「民主」政治的國家。
麥爾坎‧X(Malcolm X)曾道:媒體能「陷害無辜,開脫有罪」。索馬利亞的動亂是非洲國家受帝國主義蹂躪的縮影。將索馬利亞人民的悲劇歸咎於天災、內戰,帝國總攬權綱視為民主,不僅顯示了商業媒體運作下新聞自由的限度,也透露了「知識」和主流觀點總為當權者服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