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並未停歇,昨天亞洲各國股市大跌,台灣又重挫三九一點。此一風暴衝擊到的,洵非過去曾出現的泰國、墨西哥、巴西或俄羅斯風暴可比擬。
此次風暴發生的背景,起始點在於美國不動產價格與基本面的悖離。美國不動產市場在二○○六到○七年的情勢,已經與○一年的情勢大相逕庭:房地產租金水準,顯然不到房貸額度的一半,也就是租金收入根本無法抵付房貸;而且整體薪資所得水準,也顯示多數人的實際收入根本不足以償付房貸的本金與利息。
自金融面來看,○六年國際經濟意外的強勁回溫,並未有效地消化過去十餘年來國際間累積的資金浮額,仍一直惡化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普遍性的製造業投資機會不足、國民消費意願不足,結果使得浮濫的金融資金紛紛流向「看似繁榮可期」的不動產市場,尤其是○一年之後,美國與亞洲區域的不動產業景氣動能的強力誘引,更加劇了資金傾斜流動的趨勢。
原本金融體系爛頭寸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三年之後的「不動產證券化」,更加速民間游資湧向金融產業部門。不動產證券化,讓金融機構的房貸債權可以轉化為證券型態的債權擔保憑證,化整為零分散售予廣大的游資大眾及投資法人機構,這是一個新生信用機制,其結果肇致產業的膨脹可以瞬時轉化為信用膨脹,更進一步變成為整個象徵經濟的膨脹與泡沫化。
美國房貸風暴可分直接效應與波及效應兩層面。就直接效應言,對美國債權的衝擊,不容小覷。美國貸放債權市場規模逾四十兆美元,房貸市場約占其四分之一,其中超過百分之六十五是屬於信用等級較差的次級房貸與可調整型房貸;即使如此,依美國之經濟規模與實力,應可以有效控管。但因為受到不動產證券化市場機制的倍數擴張效應影響,其衍生的問題不只是「國內問題」。
真正嚴重的是,因為不動產證券化延伸的債權衍生性商品的國際擴散問題。其實,八月份以來德國工業銀行,英、法金融機構、瑞士銀行、日本、中國的相關機構都受拖累,信用緊縮問題已經浮現,許多私募基金出現籌錢困難,多起國際併購案件被迫取消或再議,無一不是與此一發展有關。
學者解析次級房貸效應,對美國本身經濟,甚至全球經濟,有三個方面的重大撞擊:一是GDP的緊縮現象;二是消費者支出的嚴重抑緩;三是失業人口明顯上升。這三種波及效應,必然首先起自美國經濟本身,而後擴及歐盟經濟,亞洲經濟亦不能免。國際股市的敏感且有力地反應,說明了此一波及效應,的確有重大破毀國際經濟基本面的作用,待至各國經濟的財富效應,與就業效應也跟著浮現時,則許多國際知名學者悲觀評斷的經濟衰退景象,可能成為廿一世紀全球經濟社會的第一場夢魘。
更重要的是,因此而帶動的全球性GDP緊縮現象、消費支出的急速抑緩以及失業人口的激升,才是此次風暴的真實效應。甚至以為,這一風暴即將掀起一九三○年代以來的第二次全球性經濟大蕭條,恐怕就不是駭人聽聞,而是有相當程度的真實,國家與主政者當然都不能掉以輕心。
【2007/08/1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