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工會如何贏得支持

2013/01/10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近來,國營事業成為過街老鼠,在油電雙漲、薪資倒退的當下,國營事業員工有保障的年終獎金顯得格外刺眼。立法院大砍28億預算,修理這些「貴族勞工」,順應沸騰的民意。的確,國營事業每次招考總吸引許多渴求穩定的社會新鮮人。然而,除節省一小筆國庫支出,將一群較優渥的受薪者勞動條件硬拉下來,對其他廣大的受薪者與納稅者,這會有什麼好處?事實上,國營事業較不血汗的工作,應該是私部門勞工都享有的權利;如果這樣的勞動條件被批評為不切實際的高標,那麼現實只有可能進一步向下修正。

國營事業工會總是強調,他們負擔了政策任務,「績效」不該是評估表現的唯一標準。當民營電廠的利潤被保障,台電調漲電價卻會受到許多政治干擾;台塑大可將汽油賣到價錢較好的國外市場,中油卻得確保每個偏遠的鄉村與漁港都有燃料可用。這樣的說法顯然無法扭轉公眾既有的刻板印象。

20年前,情況並不是如此嚴峻。當時國營事業的自主工會勢力正崛起,廠內他們挑戰了國民黨黨部與情治人員的監控,與廠外的民主化浪潮相呼應。在「工運社會化」的口號下,自主工會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擴大聯盟的對象,如他們曾聲援反高學費的學生。若沒有國營事業工會的參與,1995年上路的全民健保將會提高受僱者的付擔比,1996年《勞基法》納入200萬服務業勞工也將遙遙無期。在當時,反民營化的訴求是「反財團化」與「捍衛全民資產」,而不只是消極維護既有的員工權益。

當時國營事業工會是走所謂的「社會運動工會」(social movement unionism)路線,與其他新興民主化國家(如南韓、南非與巴西)類似。工會領袖關切的不只是會員的薪水,也在乎他們作為勞工、公民更廣義的權益。工會成了廣大進步運動的一環,也取得更多的支持與同情。若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只想為聖保羅的鋼鐵工人爭取更多的薪水,他不會成為巴西史上最受愛戴的總統。

自我窄化與民為敵

不幸的是,後來國營事業工會悖離這條路。在2000年的工時案爭議後,很少有為其他勞工爭取權益的行動。在創立之初,全國產業總工會承繼了勞工運動的正統香火,但到晚近,自我限縮成為國營事業工會的聯誼會。1997至2006年,台灣基本工資10年沒調漲,部分原因即是全國性勞工領袖缺乏視野,不關切更弱勢勞工的處境。目前,健保補充保費要扣研究生的工讀金,卻對於股市與房市的投機收入網開一面。經發會決議要引進更多外勞、放寬工時與解僱的規定,這種種不合理的情事,全國性工會似乎沒有想到要更積極行動。

日益自我窄化的國營事業工會,有時更與廣大的公民社會為敵。先前的反五輕運動,工會是與飽受污染之苦的後勁居民站在同一陣線。但最近,工會卻動員會員為公司的開發案護航,與反污染民眾相對峙。台電工會也曾是最積極擁核的勢力,但興建中核四倍受質疑,連原能會官員都看不下去,各種工程弊端也時有所聞,最熟悉內情的台電員工卻文風不動。

國營事業工會要贏得社會支持,重拾「工運社會化」的路線才是王道。只有為廣大受薪階級爭取權益,與各種公民團體對話和合作,國營事業員工的待遇才不會被認為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提升台灣勞動者尊嚴的助力。

臉書討論

回應

  其實我相信國營事業工會應該知道這篇文章所提出的問題,只是他們好日子過慣了,懶得動了,懶得為社會盡一份心,懶得為站在同一陣線的...被資方剝削的可憐勞工站出來,出一份力...;如今事臨到自己頭上了,才知道痛;廣大悲苦的勞工們,有能力幫他們出聲嗎?

  若是國營事業工會能夠以他們所擁有的優勢,積極的投入與勞動、勞工相關的運動,在此間成長壯大...成為台灣一股堅強的左派力量,予以迎頭痛擊無能的兩右派政黨的力量,才是台灣之福吧。

台灣的有些證照沒全面實施限相關科系才能考證照,工作機會也要限相關科系才能從事那份工作,這就是台灣法律爛的地方!

當過國營事業的外包廠商 看多了

他們對我們外包 跟他們公司自已人 完全是二種態度

什麼樣的態度就不用明說的

簽了約 我們外包努力的作份內的事
但有時往往得不到應得的尊重

常常被認為多作一些他們份內的工作 是應該的

只能說 勞工們千萬不要幫這些把自己當作"公務員"國營員工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