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危機】專題系列五
全球性災難──私有化的退休基金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陳韋綸

【編按】2012年10月勞委會公布勞保費率與財務評估的精算報告,當中指出:潛藏債務達7兆、2018年勞保基金達到收支不平衡,以及2027年基金結餘出現負數。報告公佈後,我們看到,「國家撥補」成為解決勞保破產危機最主要的訴求;另一方面,在此次勞保危機中,在媒體與政治人物的議題操作下,軍公教人員成為眾矢之的,而面臨其退休制度被修惡的處境。然而,我們必須指出,「撥補」無法解決勞保基金的破產問題,而檢討公保年金,也是以「製造問題」的方式面對問題,都無助我們理解當前的勞保危機,以及思考更關鍵的、退休後的老人安養問題。

「勞保危機」專題試圖釐清勞保危機的關鍵問題,從此次引爆議題的精算報告開始,指出真正的「危機」是什麼,以及勞保制度如何修改、又要如何看待軍公教人員的退休制度?最後,如果國家要負責,它該負的「責任」又是什麼?

【勞保危機】專題

讓國家撥補勞保潛藏負債,混淆了「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的領域,也混淆了「國家給付」與「勞資鬥爭」的領域。如果我們從退休基金是「薪資遲延給付」的角度來看,它跟勞工的薪水是一樣的、是在「勞資」這組零和的關係下,在利得分配中,勞工所分到的份額,要國家負擔資本主義體系下龐大私人部門的工人薪資,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在現代國家面前,像勞保基金這種退休基金顯得如此巨大的原因。

勞保老年給付不是國家的責任,是雇主的責任

國家「付不起」,同時也「不該付」,它所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在勞資的利得分配中,訂出一個遊戲規則,並確實執行;如果從工人階級的面向看,國家是工人階級用以重新分配資本利得的工具;「社福」與「社保」是國家實現重分配的方法,「社保」是資本對工人的給付,而「社福」,則是國家透過稅收在整個社會範圍內所進行的重分配,兩者混淆,有使工人階級失去實際鬥爭對象認識的危險。

其實,「潛藏債務」不過是把將來(精算報告的時間是50年)給付全部加總的一個參考概念。這個龐大的數字,只是「如果經濟結構像這個樣子不改變,50年後將會如何如何」的量化結果。經濟結構一變動,它也就跟著變,也就是我在這個系列裡,所說的「長期危機」。我的看法是:真的「參考」一下就好了,不必認真的想怎麼把這個數字「補」起來的問題。

勞保基金制度設計的原則,是「隨收隨付」制。錢進來、出去,並不會形成龐大的基金,而在「完全準備(個人帳戶)」的勞工退休基金,根據2012年11月底,新制勞工退休金的淨值已經到達9千2百多億,眼看著就要破兆,未來2兆、3兆的規模也指日可待。事實上,想要掌握這麼大規模的政府基金,便是當初政府推動勞退金改制的目的,這麼大的一個金庫,裡面的錢隨便一動,便造成政治、經濟的重大影響。更嚴重的問題是世界銀行在全球推動「個人帳戶」制的目的,集合各國這些龐大的基金,並在全球的範圍內翻雲覆雨。在現在勞保基金還是收大於支的情形下,由國家撥補去潛藏債務,等於把不會產生龐大基金問題的勞保基金,也給硬生生地撥出一個龐大的基金出來。

談到這個,就碰到勞保基金「收益」的問題了。

退休基金的「私有化」危機

在「精算報告」裡,採取2002到2011年,勞保基金平均3.03%的收益率,取3%來作精算的條件,這是一個本於經驗出發的假設,但看到這個數字之後,只讓人不禁要做一聲長嘆。為什麼呢?2004年,當勞委會在推動「勞退新制」的時候,不斷用盡各種方法要說服勞工未來勞退新制的所得替代率將有24%,即平均薪水達40,000元的人,一個月可以領到9,600元。這個試算所假設的基礎是基金的收益率6%,同時不考慮通貨膨脹。事實上,你只要把條件一改,用3%的收益率、1%的通貨膨脹率,帶進去一算,勞委會說的4萬收入勞工每個月可以領到的錢,就從9,600元快速縮水到不到4千(相關評論)。

在處理基金的「收益率」之前,首先要指出:用退休基金來投資獲利,作為退休者保障的說法,本身是一種為累積龐大基金創造正當性的意識形態、是在為這種形式的「個人帳戶」、「確定提撥」以及「公積金」制服務的。

最具代表性的類似制度設計,就是美國的「401K」計畫;企業將給勞工的這些「薪資遲延給付」集合成一筆大的基金,再回到企業的手上,由它們去投資運用,成為這些企業龐大的「銀彈」,成為資本市場的龐大財源。1990年代,這些資金投入股市,創造出市場的榮景;但是到了2000年代,碰上經濟危機、泡沫破滅(相關評論),原本看來豐厚的員工退休金,也就跟著這些風險性的投資而泡湯。2002年美國安隆(Enron)能源破產,2萬多員工、數十億美元的退休金因此付諸東流,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相關評論)。

在台灣,深諳此道的就是前美商AIG擁有的「南山人壽」,多年來南山工會的保險業務員與公司存在公積金「透明化」與「返還」的爭議(相關報導),如今AIG已在上一波的金融危機中,成為歷史,而南山人壽的公積金爭議也仍在持續。

起於炒作、用於炒作,也毀於炒作

台銀近十年來兩年期定存利率的變化。長期的貨幣寬鬆政策,逼迫全球的退休基金不得不被丟進金融市場,而這些被丟進市場的資金,造成泡沫經濟、增加基金的不穩定性,退休保障因為「私有化」的退休基金而受到威脅,這是一個全球的現象。(資料來源:台灣銀行)

退休基金是類似安隆、AIG這種龐大的跨國資本用以擴大資本規模的方法;作為這些跨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整平場地」的機構,世界銀行看到的不是這些企業的員工,而是全球工人這筆天文數字的「遲延薪資」。他們在世界的範圍之內推動「公積金制」,就是要拿這些錢投入全球金融的炒作。

我們的「勞退新制」,表面上看是「隨人顧性命」的個人帳戶,但其實,脫離退休基金的社會性本質之後,它是將退休制度「私有化」的極致表現,從整個退休基金的運作來看,它更是造成泡沫經濟的元兇之一。

基金本身製造危機,本身更是危機的受害者。我們回到「為什麼基金收益率那麼低」這個問題來看;1990年代中期,銀行定存的利率還在7%上下,也就是說,在當時勞保基金放在那裡,一年也會有7%的收益率,但是在那之後,利率像坐溜滑梯一樣地往下面掉;到了2000年中期,剩下1%點多,到了現在(用台銀兩年期定存來看),已經是在「保1」、在1%的上下拉鋸。

銀行利息和通貨膨脹率(「精算報告」用近30年的平均1.7%可作為參考)一比較,就可以知道勞保基金在90年代起為什麼不得不投入股市:因為如果不這樣做、設法拉高收益率,錢放在那邊只會越來越少,並將產生嚴重的基金危機。我們在此可以看得很明顯了:90年代以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在葛林斯潘等官僚,在跨國金融、地產資本利益主導下所採取的寬鬆政策,不斷降低利率,其目的就是要把這些錢逼到市場裡,而這20年下來,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也造成了全球性的退休基金危機。

退休基金進入市場,起於炒作、用於炒作,也毀於炒作。

民進黨憑甚麼出來說三道四?

談到這邊,忍不住要提:「勞退新制」的改制,起於2001年「經濟發展諮詢會議」,並在2004年立法、2005年正式施行;當時民進黨政府推翻自己在野時「附加年金制」的主張,推動「個人帳戶制」,在泡沫化已經發生、安隆已經破產、利率已經跌到1.5%以下的情況下,執政者對於龐大的基金已經不足保本這一個事實,早該洞若觀火,勞委會主委陳菊卻仍用虛幻的數字、欺瞞的手段,強行通過「勞退新制」,把退休基金推向「私有化」的死路。昨天(1/13),在勞保基金危機以及再次因為退休基金問題導向對軍公教的仇恨這樣的氛圍裡,民進黨假「人民火大」之名舉行遊行,僅提出「召開國是會議」這種空虛的說法,對勞工退休基金卻沒有提出主張。

「勞退新制」影響深遠,這是民進黨的歷史債務;在清算這政策以及它背後所代表的「私有化」手段、並且宣告徹底揚棄這一條路線前,民進黨沒有資格再在勞工退休制度的問題上說三道四。

在前面的前提下,關於如何「救勞保」,在「提高基金經營績效」這點上我要說的是:絕不可過份期待;退休基金是維持社會安全的重要機制,在利率如此低彌、通貨膨脹壓力又如此沈重的條件下,我們實在也很難反對退休基金投入股市、債券謀取一些獲利(不然3%的收益率是絕到不了的了);但它的重點始終都必須放在「除弊」,而非「興利」。

回應

國家是工人的工具現階段可能只適用於古巴.資本主義發展到最高階段後, 新自由主義 國家(如冰島,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義大利…)只對國際金融資本負責. 若國家不解除管制, 國際金融資本就會撤出,引發流動性危機(liquidity crisis).為了避免流動性危機,政府會把國際金融資本的利益偽裝成國家利益 (i.e.,股市好=經濟好).並厲行有利於國際金融資本的干預(如財政撙節,控制通膨), 同時消滅不利於國際金融資本流動的干預.把退休基金投入股市,還是新自由主義的框架/死胡同.

"資本主義發展到最高階段後, 新自由主義 國家(如冰島,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義大利…)
"------------> 冰島 希臘 西班牙 愛爾蘭 義大利, 是社會主義國家.

"只對國際金融資本負責."----------------->不存在冰島 希臘 西班牙 愛爾蘭 義大利只對國際金融資本負責的事實.也無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狀況

" 若國家不解除管制, 國際金融資本就會撤出,引發流動性危機(liquidity crisis)"
-------------------------------------------------->流動性危機,不涉及範圍 目的者,說是主義不過夸夸而談,炫耀知識罷了.

"為了避免流動性危機,政府會把國際金融資本的利益偽裝成國家利益 "

--------------------------------------->這個可能成立. 原因: 在流動性概念下,國家 政府(公法人)皆不不存在. 而國家自有"內外一致性",不是 也不會由流動性概念而取得.

"(i.e.,股市好=經濟好).並厲行有利於國際金融資本的干預(如財政撙節,控制通膨), 同時消滅不利於國際金融資本流動的干預."
------------------------------------------->
A: ie 股市好 不等於經濟好.原因: 經濟好,是由人民基本需求以及互助程度上的評判.ie 好 股市好,只是投資人和其"老闆"之間的關係.尚不涉國家主權如何.
B: 至於財政樽節,控制通膨,是否有利國際金融資本流動,這裡的參考條件,不在於流動性概念. 這是甚麼意思? 在中華民國憲法裡,有所謂:"物暢其流".物暢其流的目的,不是內外不分.將國民和他國人民一概不作區別.

"把退休基金投入股市,還是新自由主義的框架/死胡同."

-----------------------------------------> 完全同意.

另外再補充一點,流動性概念 並非真正的知識. 既非主觀 亦非外觀 且無主觀 和外觀的一致性. 流動性概念的適用目的,不存在,自無屬於主義與否. 就這樣! 至於"主體性"是甚麼? 有人說,不知所謂,其實只不過表達這樣一種觀點: 即它無法將主觀知識,化約為"經濟"語言.而已.所以有人說.主體是甚麼? 主體性並非不知所謂.主體性 首先就是決定現象被捕捉 和選擇的"存在". 放棄主體性,既無法有現象,亦無法有知識.更無法"存在".

續上. 如果有人再問:"主體性是甚麼,這個問題" 要怎麼回答?
你就要先弄清楚對方的意圖. 比如:
"先生,請問一下,現在是你答不出來問我 還是您已經有自己的答案"
若對方不答,通常是怕錯.
這時候你就要問:"先生,如果您那麼怕錯,表示您自己也不確定,所以才來問別人,是不是這樣?"
如果對方賭氣,就會說出他的寶貴見解. (當然,此一見解,可能從一個非常單一 固著化的標準來說,是符合一己利益的.從另一個標準來說,卻十分荒唐. 至於相對論,也要看相對的對象是什麼而定). 就這樣

再說 主體性是甚麼? 這也可以從反面定義. 欠缺公平正義能力者,無主體可言. 既無主體,也就無從表達"自己"的意見. (正面的說,主體性的外部,就是選擇價值依歸的能力).

主體性,更簡單的答案就是,意思表達於外的能力,以及自我辨別能力. 至於欠缺自我辯視力的人,才會將原本140的智力,僅依拖組織而滿足(組織智商僅有30)

主體性,更通俗的說是甚麼? 就是自尊心 自信心 自我整合力. 首先,這和關聯論述沒甚麼關係.(也就是 他人怎麼看你 沒有甚麼相關性)

主體性義涵講完了,回到問題點.

"「潛藏債務」不過是把將來(精算報告的時間是50年)給付全部加總的一個參考概念............我的看法是:真的「參考」一下就好了,不必認真的想怎麼把這個數字「補」起來的問題。"

由於"我認為"不必認真的想怎麼把這個數字補起來,這裡有主體性.這個主體性,認為我不應承擔非我所捏造出來的債務,所以不須認真的想怎麼把這個捏造的債務補起來,這裡牽涉到公平.所以這裡完全有主體性,且訴求就是我能夠被國家公平的對待.因此,要整理一下意見:

"國家「付不起」,同時也「不該付」,它所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在勞資的利得分配中,訂出一個遊戲規則,並確實執行"

債務人實際上是資本主,資本主要負責.這點沒錯.只是,由於債務是虛構的.所以這個主體不用替虛構的債務負責.由於這個債務是虛構的,所以國家同樣不會付不起. 這樣,好像比用一推扯爛的術語,好懂得多?

好笑 民進黨執政時期也從來沒有本事「強制通過」任何法案。國民黨一向都是立法院的大多數。
要表現專業就不要偷渡個人政治傾向比較好....
在野黨就算打自己嘴巴也要站在人民的一方。

把退休基金投入股市,還是新自由主義的框架/死胡同.

推動「個人帳戶制」,在泡沫化已經發生、安隆已經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