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9
公視第五屆董事會在延宕超過兩年之後,今天再度因為由立法院黨團依政黨席次比例推出的審查委員無法選出足額的董事名額而無法組成。全程觀察審查會(現場直播),發現在野黨委員以為剔除他們堅決不要的四到五位候選人,剩下的董事候選人應可以讓董事會組成;執政黨方面則展現「某幾位人選不上,寧可破局」的動員力(應與董事長選舉佈局有關),雙方各懷鬼胎,完全不理會公民團體「記名投票」要求一切過程攤在陽光下,以泯除算計與操弄、接受社會公評的要求!
經過公民團體一再的要求與呼籲,行政院這次所提出的十五位公視董事候選人名單,雖在婦女、兒少等面向上的代表性仍有不足,但因為有代表身障團體的劉銘、獻身東南亞新移民媒體的張正,以及長期關心公共電視,具媒改色彩的學界人士,及多位具非政府組織公益形象的候選人,而被外界認為是一份相對進步的名單,在求全責備之餘,也樂觀期待第五屆公視董事會能順利產生。公民團體恐怕藍綠對抗前情重演,在審查會召開之前明確要求審查會應「實質審查、記名投票」,儘管文化部龍部長多次公開表示贊成此議,也有個別委員在會議中因不願被「栽贓」而主動將自己的投票對象公布,但藍綠團體各有算計,在會議中並未正式回應公民團體記名投票的要求。結果在不記名投票的「掩護」下,導致最後破局後仍各說各話,執政黨方面想要藉由資訊不透明、責任不清楚,規避面對公民社會檢視的責任,著實令人難以接受。而在野黨對公視工會合法選出的員工董事代表程宗明公開表示堅決抵制,違背產業民主原則與常識的作法,也令人無法排除個人恩怨的聯想。
即使如前述分析,藍綠責任或有輕重之別,但既然兩邊陣營都基於政治或私意考量而不願意記名投票,導致資訊無法真正透明、公民社會無法清楚問責,那麼公民團體針對審查委員會所發出的譴責,自然也就對藍綠陣營一體適用。
回應
染指公視的新政媒威權
染指公視的新政媒威權
2021-09-18 中國時報 黎家維/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文化部公告《公共電視法》修法,主要內容除了董事會規模瘦身、以及降低董監事選任通過門檻外,更夾帶董事長由行政院長官派、新增國際傳播服務及交流業務,並放寬政府每年補助9億元上限限制,讓人看了不禁「眉頭一皺,發覺案情並不單純」。民進黨政媒不分,早已為各界與自己人詬病。然此修法,不僅再次公然踩踏民進黨自己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的長期主張,甚至還有效法大陸「大外宣」的影子,恐讓公廣集團淪為執政者內外宣傳的工具。
文化部若為解決董事會運作效率與董監事經常難產的問題,修法謀求解決,實無可厚非,亦非無討論空間,畢竟此為現行制度運作久存的老問題。但這些問題的解決與董事長官派毫無關係,不論過去民進黨委員或行政院版修法提案均未見此主張;即便世界各國公共電視組織亦是首例。或許立法理由也如同陳時中部長回應混打高端疫苗的答案一樣,擔心「台灣永遠沒辦法走在最前面」!
被視為宣傳天才的德國納粹黨宣傳部長戈培爾曾說過,「宣傳只有一個目標:征服群眾」,「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會成為真理;但謊言如果重複一千遍而又不許別人戳穿,許多人就會把它當成真理」。在台灣防疫與疫苗採購政策的內宣上,我們似乎看到戈培爾的影子。
當然,戈培爾更深知媒體多元對掌權者的監督與殺傷力,因此毫不諱言地說「必須把收音機設計得只能收聽德國電台」。事實上,世界上只有像俄共、中共、北韓與納粹德國等共產與集權的政體,才需要由政府直接伸手媒體進行控制。因為他們深知控制人心對鞏固自身地位與達成政治目的之重要,並把媒體視為國家宣傳的工具,尤其不容許其扯後腿;這與民主國家將媒體視為監督的第四權,恰成強烈對比。
台灣過去不是沒有經歷媒體被政治滲透的教訓;但一手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民進黨,卻在推倒舊權威之後,想方設法步上其後塵。尤其行政院長蘇貞昌伸手介入媒體之例屢見不鮮,包括在中天新聞台換照及後續頻道歸屬問題上,都不難看到其下指導棋的身影。最近鏡電視新聞台申請案更出現外審委員罷審風波,獨立機關的NCC尚且擺脫不了政治黑手干擾。蘇揆與民進黨政府要進一步抓牢公廣集團的狐狸尾巴,終於露了出來。
民進黨在野時喊著黨政軍退出媒體,掌權後卻自己伸手媒體;修法降低公投門檻,被民意教訓後卻要提高門檻閹割公投權利;立委選制、修憲門檻,同樣如出一轍,在野是一套,執政卻又是另一套。制度障礙不打緊,強勢修掉就好。
一手掐死了不同聲音的中天電視,製造寒蟬效應;另一手又向公廣集團伸出魔爪,把公共資源當成自己政黨的宣傳機器。一個政媒不分的綠色新威權正在快速成型。政府掌控公共媒體,在民主國家中,台灣已是唯一;只有跟集權國家相比,才需要擔心有沒有走在前面!
公視法大修 獨立性大減 政府可指定公廣董座
公視法大修 獨立性大減 政府可指定公廣董座
2021-09-17 聯合報 林政忠、葉冠妤
文化部預告修正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不僅大幅降低董事席次、審查門檻,更明訂行政院長可指定公廣集團董事長,一改過去由公視董事推舉的作法。學者質疑,修法違背公共電視精神,政治黑手伸入公視;在野立委也表示反對,將全力杯葛修法。
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說,公視董座由政府指定,台灣可算創全球先例;英國、日本都是由董事或理事互相推選,尤其英國BBC一再強調要跟政府保持距離,以維持公共化與獨立性。
新版公視法修正草案將公告四十天,經行政院審議通過後送立法院處理。此次修法有五大重點:一、現任董事十七人至廿一人,降為十一人至十五人即可運作;二、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從原本四分之三的「憲法門檻」,降為三分之二「法律門檻」;三、行政院提名董事時,應指定一人為董事長;四、公視基金會業務範圍,新增國際傳播服務及交流;五、放寬政府每年補助公視九億元上限的限制。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指出,民進黨在野時推黨政軍退出媒體;現在媒體大亨變黨內派系,政治力還赤裸裸指定公廣董事長,國民黨將全力杯葛。
賴祥蔚說,公視董事長應維持原本方式,「以免讓社會大眾以為公共電視變成行政院的下屬電視台」。
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質疑,政治黑手若伸進來,「不僅公視獨立性將蕩然無存,意識形態影響的節目勢必無法呈現多元價值,明顯是雙輸結果」。
文化部公告修法指出,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原以四分之三以上同意作為選任標準,意在凝聚社會各界對公視董監人選最大共識;實務運作卻造成只要有四分之一委員反對,就會產生少數否決多數的無奈,對公視經營穩定性也產生很大的傷害。
文化部也指出,此次修法,除修正現行政府對公視基金會固定捐贈額度的限制,同時為使公視基金會承擔更多的公共責任,也將國際傳播服務及多元族群服務納入其業務範圍。外界質疑,修法為公視互通國際影音平台「開巧門」?公視董事邱家宜說,「不是開巧門,應該是開大門」,公視目前就在做國際傳播,修法只是讓執行業務更具法源。
媒體國家隊 公視變官方電視?
媒體國家隊 公視變官方電視?
2021-09-17 聯合報 林政忠
民進黨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超過廿年。但新版公共電視法修法,一旦「公共電視」和「國家電視」模糊界線,公共電視恐變官方電視。
公共電視法於民國八十六年公布施行,其後歷經四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是九十八年,至今已超過十年未作修正。公視法當年是在藍綠高度政治角力下的特殊產物,當時主張是基於老三台的舊年代,為了彌補商業運作不足和黨政軍掌控對公共媒體的傷害;如今時空環境早已改變,原本強勢的老三台成為相對弱勢,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更取代當年黨國一體的國民黨。公視法固然該修,但片面修法恐埋下三大隱憂:
一、國家化迷思:哲學巨擘哈伯瑪斯對公共領域定義,介於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一個公共空間,公民可以在此空間自由參與公共事務而不受干涉;換句話說,國家化不等於公共化。公共媒體的價值在於獨立性,可以不受商業或政府影響。民進黨打造「媒體國家隊」,甚至創世界先例指定公視董事長;公視與政府不僅無法保持距離,根本是被貼身控制,超然性將蕩然無存。
二、彈性化錯誤:為了提高公視董事會組成和運作的機會,文化部打算彈性下修公視董事席次至十一人,更關鍵的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門檻從四分之三的「憲法門檻」降為三分之二「法律門檻」,一舉推翻當年民進黨立委蘇貞昌、謝長廷、柯建銘的高標準主張。問題是文化部有無反求諸己,到底是門檻太高還是人選太綠?如果因為人選問題而去調降門檻,恐是本末倒置。
三、政治化危機:根據民進黨的媒體藍圖,公廣集團將成為全台第一大媒體,不僅可以行政院長欽點公廣集團董事長,還有華視進駐五十二台、每年十億元預算的國際影音平台,還有中央社、央廣如虎添翼,影視音全包,完全執政到完全官派。問題是民進黨能否永保執政,否則朝野輪替將是另一番大洗牌。公廣集團若為執政當權者服務,絕非立法初衷,更非社會之福。
喊了廿多年的「黨政軍退出媒體」並沒有美夢成真,不僅換上了國家隊的糖衣,媒體大亨更堂而皇之入主權力核心。媒改像是一面照妖鏡,掌權者若執意修法,必須付出代價,最後終將被打回原形。
兩大黨都在公視抱鴨蛋
兩大黨都在公視抱鴨蛋
2020-09-28 i-Media愛傳媒 王其/資深媒體人
民進黨與國民黨這幾天為了公視吵翻天,聽說今天9月28日在文化部開審查委員會的會前會也有爭論。如果認真檢討近10年來的公視爭議,兩大黨都拿不到分數。而做為執政黨的民進黨政府更沒有風度,快要拿負分了!
包括公視、華視在內的公廣集團董監事難產,民進黨立委上週提案修正「公共電視法」,要降低現行跨黨派審查小組同意權高門檻,為董監事派任案解套。國民黨立院黨團開記者會抨擊民進黨昨是今非,因為當年蘇貞昌以「避免正中國民黨下懷」為由不同意修法降低門檻。有曾經參加修公視法的學者也投書說,就事論事,要當公視董監事的四分之三門檻比大法官、監委都高,「確有修法改進必要」。既然降門檻的道理存在,執政黨更當體會輿論的善意,不要亂拗,而是要坦承以前的錯誤,「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些話,就是說給蘇院長聽的。先認錯,再來談修法。
的確,回顧2008年國民黨全面執政後的公視董事會組成過程,民進黨當年也是大力杯葛國民黨的公視各種作為。尤其2010年第四屆任滿後,隔了兩年多才產生第五屆董監事。現在的第六屆則在去年九月廿五日屆滿,到現在超過一年,也還沒產生第七屆新董事會。
一位公視員工說,兩黨在公視的產生過程中都充滿政治算計,其中主因是公視董監事產生方式,要經由立法院各黨按席次比例派審查委員15人,再經四分之三審查委員的同意才能產生董監事,真的門檻高。又既然是立法院派委員,政治力也必然會介入。但是,兩黨都沒有把公共電視的公共性擺第一,老是拿結黨營私的政治在玩公視。他舉例說,國民黨2008年剛上台,就迫不及待要換下任期還未結束的公視董事長、總經理,還修法讓董事名額由15人增加到21人,搞得官司連連,還被監察院調查。這之後,兩黨在公視董監事產生上就衝撞不斷。等到2016年民進黨也完全執政後不遑多讓,先是安排「國母」級的人出掌公視,文化部覺得管不動,後來民視的董事長趁虛而入。外界稱民視加公視、華視為「新台獨三台」,有別於國民黨執政時代的台視、中視、華視「老三台」。民視董事長還一起參加攸關公廣集團的會議,儼然是公視的上司,讓公廣集團的公共形象跌到谷底。
現在民進黨立委一不做二不休,媒體先有傳聞:行政院高層內定一位公視董事長,也不管董監事要由審查委員產生,更跳過還未產生的董監事,幫他們做了選擇。
一位公視老員工回憶說,民進黨在2007年還執政時,也是有內定董事長,結果第一次投票就被翻盤。一週後再投票,雖然官員到處打電話拉票,也換了新屬意的人馬出來,還是沒當選。這是當年公視人記憶猶新的執政者陰溝翻船的例子。
再者,現在立委乾脆再提修法,把公視董監事的門檻降至2分之1,雖然一舉解決所有過去的爭議,但也讓公視再也沒有公共化的成份在內,幾乎成為政府可以控制的電視台。一位公視主管承認,公視經過20多年的演變發展,也真的到了要好好檢討的時候,董監事產生過程有太高門檻,政黨介入嚴重,華視的地位角色不清,讓公廣集團這1、20年走得跌跌撞撞。但這牽涉國家媒體產業重要轉變,也絕對不是修法可以解決。執政黨應該要務實面對,透過社會對話,提出完整的媒體政策,再來談修法。現在卻在董監事卡關的當下要修法,等同想要廢了現在的審查委員武功,政治盤算太明顯。這位公視主管批評說:「兩黨在公視上都拿了零分,民進黨更嚴重!」
果不其然,今天9月28日文化部召開公視審查委員的預備會議,傳出說雙方爭論的也是修法,還有名單是否應該先協商。一位文化部官員擔心,如果兩黨沒有放下各自堅持、坐下來好好談,等立法院這會期年底結束了,公視新董監事會恐怕還組不成。曾經參與公視董監事提名的官員期待,民進黨應該先釋放善意,與國民黨先協商名單,甚至比照國民黨主政時期,也讓對手提出社會可接受的名單一起審查。而國民黨也應該尊重執政黨要對將來公華視營運成敗負責的態度,盡快審查產生新董監事會與經營團隊。這才是公廣集團員工期待的,也是兩黨的負責任作為。
2020-09-20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
2020-09-20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Shen-Horn Yen)
公視新聞(注意,是新聞,不是評論節目)只是告知大家中國拍了新疆的紀錄片,就被綠營人物和粉專抹紅,開始靠北「納稅人的錢不應該養這種公視」。
媒體所做的不就是報導嗎?公視就是一個公共媒體,告訴大家有這麼一回事有什麼問題嗎?還是大家以為,公視報導的每一個字都要合自己的心意,才准存在?還是說,公視沒有直接譴責,或直接熱捧,對藍營與綠營來說都不是合格的媒體?
那則新聞明明就只是告訴大家「有這麼一件事」。什麼事?就是中國居然為新疆這事拍了精緻的宣傳片。公視有贊同這種作為嗎?在新聞中,記者應該加入個人立場去罵這則新聞嗎?如果要看有立場的評論,為什麼不去看談話性與政論節目呢?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動不動高舉新聞自由、媒體自由、媒體公共化來抵抗過去的黨政軍介入媒體,等到黨政軍似乎退出媒體以後,自己對平實的媒體報導的指指點點可一點都沒有少過。
這就是我看不起某些社群與政治人物的原因,因為他們認為只有自己人有人權和言論自由。但是當他們大興文字獄、學國民黨對所有人進行忠誠檢驗或當匪諜的時候,都是別人的問題,自己卻連基本的閱讀能力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