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重返民間:從規範性論述到在地歷史解釋 Call for Panels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3/05/21

Call For Panels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主辦「2013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重返民間:從規範性論述到在地歷史解釋」, 徵求符合會議主題的panel,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2013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重返民間:從規範性論述到在地歷史解釋」

會議日期:2013年10月5-6日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會議地點:世新大學

主題說明: 自現代性開始以來,除了啓動此一過程的西方世界之外,其餘受到影響而被迫改變的地區,所辛苦因應打造出來的不管是混雜現代性、多種現代性、或是另類現代性,不變的特徵之一都是與傳統相當程度的斷裂:舊有的、在地的知識體系被棄之如敝屣或至少擱置於一旁,而西方的理論框架則是不假思索地被奉為圭臬。反映在具體的知識狀況上,便是西方的理論框架優位地凌駕於一切之上,若不是對在地現實視而不見,就是只有興趣將之吸納以作為印證自身真理的素材,因而也還不是真正有興趣看見在地現實。

於是,服膺這套知識體系並認真操作的在地研究者淪為第一世界的在地通譯或是承包代工,而原本應該從在地現實經驗出發的在地知識建構便蕩然無存了。我們因此荒謬地熟知西方理論,卻對周遭的世界非常陌生。尤有甚者,西方的優位理論框架及知識經驗更凝固為衡量改變在地現實的規範性價值標準,以致我們往往是在對於在地現實缺乏認知與掌握的狀況下,冒然且一廂情願地想要將之改變成我們「理想」(也就是西方)的模樣,以致於削足適履或窒礙難行的狀況,比比皆是。說我們目前的許多困境正源自於這樣異化錯置的知識狀況,應該不算誇張。

因此這次的年會的主題,希望能夠開啓對於這種困境的深切反思,透過擺脫西方知識框架的優位規範,回到在地知識真正應該發源的「民間」,並且在加以直面以及真正返顧過去歷史軌跡的努力中,打造真正的在地知識。

子題規畫:Call For Panels

本次研討會徵求組織符合會議主題的panel,不接受單篇論文的投稿。子題規畫如下:

一、召喚整合社會實踐與學術研究的知識典範

作為批判性知識份子,社會實踐與知識生產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但在學術環境越來越強調論文發表的現實情況下,在實踐與研究兩者當中找到平衡點是批判知識份子日常生活中無可避免的抉擇。我們邀請批判知識份子分享自身在實踐與知識生產的兩者之間,所使用與選擇的研究方法。期望從集體的分享中,為台灣批判知識份子召喚更多知識生產的路徑。論壇的主題可以針對特定研究路徑組成論壇,引介與分享其概念與應用;或是選擇兩種以上的研究路徑,進行比較與評論。

二、新自由主義在台灣

新自由主義從20世紀70年代起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它與全球化互為動力,儼然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它對人類的福祉起著重大的影響,鬆綁、經濟自由化導致市場化、私有化、經濟危機、社會內部貧富差距及全球各國之間貧富差距急劇拉大、等等的衝擊。然而,深入台灣社會觀察,新自由主義究竟對台灣社會有沒有產生任何影響?或它僅僅是一個西方論述框架下的理念?或著,它正深深的影響著台灣社會的體質?假如是,它在台灣又是以怎樣的面貌出現?它是如何鑲嵌在台灣的歷史情境中?本論壇邀請學者、行動者分享相關本土研究。

三、談論「世代」

每當一波以學生為主體或是學生參與人數眾多的社會運動出現時,就有不少聲音出現,或以「新世代」,或以「X世代」比較先前的「學運世代」來稱許或批判。但不管如何,用世代作為群體行動的代稱,總是隱含著對於「青春」或是「青年」在時間上的某種永恆化。到底「青春」與世代有什麼關連呢?而世代間的對比是煙霧彈,瀰漫的煙消遮掩了更為重要的議題?還是世代間的差異正是問題所在?而我們為何在乎世代之間的差異或是承接問題呢?又到底,到底是世代之間出問題呢?還是談論世代才是問題呢?這個論壇歡迎任何對「世代」有意見,想要挑戰、批判、超克或是戲弄的朋友組論壇,一起來談論我們或是他們的世代!

四、社運中的統獨糾葛

在歷史條件以及政治與社會動員的交互作用下,統獨/藍綠標籤和思考框架滲透到台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結構化或制度化到了每一個社會面向。在社會運動的場域中,先問/貼統獨立場,再/不問實質主張的慣性,不但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理性溝通的可能,耗費了難以估計的時間、精力和情感,也進而一點一滴地拖延了社運改造台灣社會的進度,侵蝕了社運的成果和潛力。眼見統獨框架糾葛在社運主體與實踐之中,幾乎要從流行病演變成絕症,即便不可能有藥到病除之方,但至少我們應該開始面對──邀請被這個病症困擾的社運朋友們一起!

五、失語症候群

我們總是在解釋、詮釋、闡述,仿佛有種種的概念、意涵、認識需要與某個知識系譜連結,好將具體脈絡連結特定語言架構、表現形式,以確認學術姿態與位置。是的,這是我們──學術社群習以為常的形式,此一形式當然也就決定了知識的範疇及其本身。那麼,那些意在言外的領會,那些生活體驗的觸動,那些vuvu、阿媽、姥姥、伯姆在田園、在廚房、在勞動、在工坊教我們的事,好像自然而然的逸出「知識」之外,從而化身為生活與親族的連帶,「不涉」知識或說「沒」知識。是這樣的嗎?類似以的情形還難道還少了嗎?究竟是知識範疇偏了方向?還是語言文字的侷限?抑或在我們還沒處理西方學術的本地移植之際,連學術社群的失語症候群觸目驚心?本主題期待著多元豐沛的表述能量,展示、討論針對語言意義傳習已然開展的實踐與行動。

六、在地知識的方法論

人類學者最早談「在地知識」,但也早已無法壟斷「在地知識」的生產實踐與文化想像。本主題期待不同取徑的質性研究實踐者來談各自的方法論,一探台灣當代建構「在地知識」的進路與光譜。究竟「出田野」或「民族誌」如何建構「在地知識」?「在地知識」是否等於「在地者」的知識?對於自我期許在研究與實踐間往返的研究者來說,又應如何在「批判她者(critical other)」與「在地自我 (local self)」的身分間游移?而晚期現代性變動快速、充滿反思性與不確定性的社會情境,是否與強調複雜性、反身性理解、複聲多語的當代民族誌書寫有所呼應?本主題期待比較、對話與思考「在地知識」的跨學科與當代意義。

七、其他:具批判性之相關提案

注意事項 本次研討會徵求組織符合會議主題的panel,不接受單篇論文的投稿。Panel形式不拘,可以是正式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工作坊,或其他任何有助於深化討論的形式。自組Panel請附主題說明及至少三篇論文摘要。論文摘要,需以中文書寫,600字以內,並附作者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論文摘要及Panel提案均經籌備委員會審查。

Panel提案截稿日期:2013年5月31日 審查結果公告日期 :2013年6月20日 論文全文截稿日期 :2013年8月30日

本次研討會發表論文無稿酬,格式請依學術論文格式撰寫,研討會發表後,擇優經學術審查將刊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出版專書。 Panel提案請以E-mail寄到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taishe.assembly@gmail.com(主旨請註明「摘要投稿」)。

若有任何詢問,請逕洽: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秘書處。 Email:taishe.assembly@gmail.com 電話:0931619939 (王小姐)。

最新活動訊息敬請留意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網站 http://cc.shu.edu.tw/~atss1/index.html

主題: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