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陳韋綸
核四興建爭議近來引發社會關注,不過,運轉近40年的核一、二、三廠所產生的核廢料,讓一群飽受核廢料威脅的居民,在今天(3/18)前往行政院抗議;由於在309大遊行當天,行政院長江宜樺曾經極有誠意地表示「全天候待命」,要與反核團體見面(相關報導),所以今天來自金山、蘭嶼、台東、屏東的居民與環保團體齊聚行政院前,希望和江宜樺見上一面。然而行政院方面一改309當天誠意十足的表現,不但未對居民「全面檢討核廢料政策」的訴求表示意見,連「三天內回覆」的承諾也不願意鬆口。
核廢料的處理至今仍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自從1979年三哩島事件後,至今沒有再興建一座核電廠的美國,原先計畫在內華達州雅卡山(Yucca Mountain)設置的高階核廢料(也就是用過燃料棒)最終貯存場計畫一直延宕(相關報導),在無處可去的情形下,各地營運中的核電廠,以減少冷卻池中原設計間隔的方式,把用過燃料棒放得越來越擠,造成核災危機的疑慮擴大。
而在台灣,三座營運中核電廠的用過燃料棒目前都以同樣的方式存放,經過媒體報導後,日前原能會還很細心地幫我們比較了,台灣的冷卻池「是不是全世界最擠的」(用過燃料棒的統計);此外,除了用過燃料棒之外,其餘的核廢料都統稱為「低階核廢料」,目前各有10萬桶存放在蘭嶼貯存場與三座核電廠中(低階核廢料的統計)。
經過近40年的運轉,「核廢料存在台灣」已經成為一個「既成事實」;在這樣的條件下,這些高階、低階的核廢料何去何從,往往引發各地之間的矛盾。今天4地居民的聯合行動,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在反核運動的歷史上,已經深具意義。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說,核廢料的問題繼續這樣走下去,勢必將犧牲弱勢居民,執政者在這些弱勢居民間「以矛盾來製造分化,所以居民們現在已經開始見面、溝通」。
今天的行動意味著各地開始用更大的視野、以相互了解的方式,來處理自己面對的問題。來自金山的「北海岸反核廢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說,金山左右接近兩座核電廠,這些年下來,看到政府與台電用利誘、分化的方式,迫使居民接受核廢料,他認為既然連「先進」國家都處理不了核廢料問題,政府就不應該再欺騙全民。他認為「既然核廢無法處理,就停機、有不要再蓋了」,而核四公投前也應該思考這個問題、再來談要不要公投。
正在進行式的「最終處置場選址」具體體現了這個「利誘、分化」的過程;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召集人楊宗瑋說,所謂「選址」其實是以法律包裝,用「高回饋金」作為誘因,逼使只有300位居民的達仁鄉南田村接受最終處置場,這種態度「和30年前欺騙、逼迫大家接受核電廠、核廢料的方式,本質上是一樣的。」屏東環保聯盟執行秘書劉哲瑋說,墾丁核三廠用過的燃料棒早已超過原設計容量。而當初興建核三廠的時候,官方就欺騙當地的居民核三廠是安全的,然而事實上核三廠距離斷層帶不過短短2百公尺,海底更有馬尼拉海溝,核三廠周圍已被認定為A級的海嘯警戒區。
「核廢料立即遷出蘭嶼」是309遊行的共同訴求,但是遊行之後隨即傳出蘭嶼貯存場原訂2016(民105)年遷出的期程,又再往後延的訊息(相關剪報)。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秘書長希婻‧瑪飛洑說,蘭嶼貯存場自從1982年設立、1996年停止輸入,2002年封島抗爭後,總統陳水扁承諾遷出。然而一直到了今天,移出的承諾,一直延後、跳票,讓族人感到非常憤怒。她強調,不管最終處置場選址的程序是什麼,貯存場檢整完畢就應該立即遷出,不應該被當作拖延的藉口。希婻‧瑪飛洑說,2002年行政院曾經成立「遷場推動委員會」,現在應該立即恢復運作。
回應
Re: 核廢災民共同行動 拒絕分化 求見江宜樺
北韓是否曾經和臺灣商討過「協助處置核廢料」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