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反核大遊行成為近年來台灣社會運動的最高峰,其參與人數之多、組織之多元,皆是近幾年所僅見。而且遊行主要由各大社會團體來組織,政黨反而刻意保持低調,顯示在台灣內部反核或者能源安全議題更容易凝聚共識。但是在這場如火如荼的社會運動背後,卻需追問,反核到底反的是核能還是核四?反核之後的替代方案是什麼?反核與擁核背後的政治操作又如何解讀?
這場反核大遊行跨越了族群、階級以及藍綠,為的正是家園安全這一至高價值。但在這一價值底下,則有著不同的觀點與主張,有的人是反對核能本身,有的人則只是反對核四工程,而核四本身的安全問題恰恰是許多親近藍營的人決定站出來的原因,而這些人本質上並不反對核能。人們為了這一共識而短暫的合作,但在本質上並未真正彼此認同和理解。
不僅如此,核電廠建設背後的複雜利益關係也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與討論,結果忽略了問題背後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台美政經連接。
核四早年希望引進法國技術,後來被美國中途介入,並最終以變相的保護費形式使得台灣換取美國的繼續保護,而從中獲取利益的企業則扮演著遊說台美各自政府的角色。正是這一政經邏輯的存在,才有了核四「續建但不商轉」的奇怪說法。因為很多內部人士已經可以確定,核四經過多年停停建建,各種零件和系統皆難以有效配套,一旦運轉很難保證不會出事。但是,要求停建則會得罪美國,所以續建交差、但不商轉成為可行的妥協方案。同樣是因為這一政經邏輯的存在,也可以解釋為何要求反核的民進黨會在蘇貞昌和蔡英文任內增列核四建設的預算,因為民進黨也同樣阻擋不了來自美國的壓力。
所以政黨退居反核幕後也就順理成章了,民進黨已經在美牛議題上開罪美國,現在更不可能在核四問題上與美國利益唱反調。而社運團體想要純潔化反核運動的想法,更讓民進黨有台階可下。繼續按照這一邏輯推理,預定8月舉辦的核四續停建公投的結果就可預料,很有可能在朝野雙方的刻意操作之下延後舉辦,最終不了了之,成為一個沒有結果的公投。
只是真正關心安全家園的人們,無法瞭解其中的複雜政治操作,而社運團體的努力,也會因為與台美政經連接的利益不符而付諸東流。將討論引向這個方向將有助於釐清事實,迫使政治人物正視問題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