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 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 loud@gmail.com。
2013/10/22
9月10日馬總統參訪「東京著衣公司」,表示「大陸的服務業來臺發展,亦可增加我國的就業機會,例如4年前我方對大陸開放27項承諾後,共有398家廠商、216人來臺,共創造了6771個工作機會;此均顯示該協議對我方有利」,這組統計數字,已成為馬政府為黑箱服貿辯護的制式話術。我們將提出明確論據證明這是個謊言,並且要求兩岸經貿協議與國內法應明文保障併購與跨國併購過程中勞工的集體協商權,避免勞工權益因為併購裁員、生產線重組、外移而受損。
敬請蒞臨採訪
記者會時間:2013年10月23日上午10點 記者會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第103貴賓室
出席: 林佳和(政大法律系副教授)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主任) 賴中強(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召集人)
主題:
事件分類:
活動日期:
2013/10/23
回應
台灣勞工陣線歷史
勞陣的前身是1984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由夏潮聯合會與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新潮流系前身)人士合組的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簡稱勞支會),發起的人有律師郭吉仁、李勝雄,政治人物邱義仁、袁嬿嬿、賀端蕃,作家楊青矗,社運人士簡錫堦、蘇慶黎等。解嚴後,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改名台灣勞工運動支援會(仍簡稱勞支會)。1987年,夏潮人士退出台灣勞工運動支援會,另組工黨。1992年,台灣勞工運動支援會改名台灣勞工陣線。
1993年4月26日,勞陣秘書長簡錫堦在《自立早報》的【焦點對談】中承認:「民進黨對工運並不重視。尤其是勞工與資方對抗的若干重要抗爭,民進黨從未用其旗幟支持。民進黨是以中小企業利益為主的政黨;從辜汪會談來說,它受到的壓力也是來自資方。我認為:民進黨至今仍停留於台獨情結,並未有社會革命的思考;如支持李登輝、暗助連戰等,都是民進黨的包袱;勞工政策方面,只站在台獨立場來反對引進中國勞工(以免台獨主張受大陸人海戰術影響),卻不反對外勞,因為有中小企業主的壓力。」他還說:「我們(勞陣)認為:勞工運動應有意識形態,勞工須有信仰。現在的民進黨幹部就是看不出什麼信仰:除了台獨以外,他腦袋空空,沒有東西,只有口號。而我們的勞工幹部,理念非常清楚,有方向,有信仰。……目前勞陣的階段性目標是推展『福利國家』,這與民進黨的『福利國家』不同:民進黨只是要資源重分配,把軍公教的優待平均分攤給大家,不敢對資本家挑戰;但我們會批判現有體制不敢對資本家課重稅,澄清真正的『福利國家』定義,讓勞工知道『他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應為人民服務什麼』。……勞陣的參與者多主張台灣獨立,尤其不少工會幹部都是政治意識覺醒後才投入工運、也較支持民進黨;故勞陣自然傾向台獨,這點與勞動黨(勞權會)傾向統一完全不同。……勞陣的目標在於解放台灣勞工,不可能去解放中國勞工,因為:第一,沒有餘力;第二,現階段不重要。對於兩岸勞工聯合抗爭,我認為:兩岸是有敵意的國家,勞工之間的衝突也大;故應先擴大本身勞工力量,才有結盟可能。我不反對勞工跨國結盟,只是認為不是現階段的重要工作。」
1994年,民進黨在立法院審議全民健康保險相關法案時放水,通過許多不利勞工之條款。但在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中,勞陣選擇僅向民進黨提出「勞工說帖」;在民進黨候選人表面簽署同意後,勞陣宣布支持民進黨,引發其他工運團體批判。勞陣表示,支持民進黨是因「雖然階級立場不同於民進黨的『全民政黨』,但是在國家認同上與民進黨看法較一致,階段性合作的信任度較高,遊說的效果較好」,「即使未來勞陣促成了階級政黨,也會選擇較有共同性的政黨聯合執政」。
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暨省市議員選舉,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工委會)發動在選票上貼「以上皆非」貼紙的廢票運動,簡錫堦卻公開反對此舉;簡錫堦對媒體表示,「投廢票等於幫助國民黨」。1996年,簡錫堦接受新潮流系內部提名擔任民進黨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引發勞陣內部有志獨立於民進黨、而發展成為工人政黨的一群左傾知識分子與工人幹部的強烈不滿,他們在勞陣內部主導權的爭奪敗給了早已提前預謀改組的新潮流系以後,選擇集體退出勞陣,並發行《紅燈左轉》小冊子,強烈批判勞陣完全淪為民進黨與新潮流系的組織、放棄「工人組黨」路線。
勞陣的早期工作以勞工法律服務及自主工會組訓為主,並出版《勞動者》月刊。1998年5月1日,勞陣與「全國產業總工會推動籌備委員會」發起「新社會之夢──五一受雇者圓夢遊行」,當天共有兩萬人參加,人力物力之動員均屬空前。
2000年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政府上台執政後,勞陣的地位逐步為全國產業總工會(簡稱全產總)取代,勞陣本身活動則趨於沈寂。隨著全產總依附的陳水扁政府漸傾向資方,而全產總在「雙週84工時」等議題上立場全失,部份前勞陣成員(如簡錫堦)轉而另組泛紫聯盟並號召「重回街頭」。